第9章 油鹽醬醋背後的經濟學之手(3)(2 / 3)

2迫於社會殘酷的自由競爭帶來的就業壓力

優勝劣汰,是自由競爭的基本法則。現代社會是市場經濟,自然會奉行這種規律,人人平等,憑能力說話。此時,高學曆、好成績就體現了它的用處——具有更好的競爭優勢,是個人求職的資本。學曆越高的人,相對找工作也越輕鬆。不信你看看那些報紙上的招聘廣告,隻要好一點的工作,都會有個高學曆在那裏卡著。

3知識型人才的相對回報率較高

我們都清楚,一個大學生的收入和高中生的收入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不一樣的,而研究生就更是另一個檔次了。父母從小抓起,勸孩子要用更多的時間學習也是煞費苦心。他們相信,艱苦地學習,能為孩子換來更高的學曆、更多的發展機會、更舒適的生活。所以,家長總對孩子說:“現在好好學習,現在累點,將來就能掙大錢,就能過上舒適的生活了。”

當所有人都認為,從成本和收益的角度來看,眼下的負重學習同未來的回報相比是微不足道、是值得的時候,每個人就都成了理性的經濟人,都狠下心來。這樣,學業上的負擔、心理上的負擔,沒有一個能減得了。可所有人都忽視了,孩子無休止地學習的同時,也付出了一定的隱性成本,即快樂的童年。不知是否有人考慮過,或許這些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效用。

現實的冷酷至今沒有讓情況有所改變,孩子們還繼續負重學習著。曾經,看到孩子們聽到“減負”那兩個字的表情的時候,覺得那般美好,可是她們卻不知道那是個夢想,尚不可企及。或者說那隻是個神話,還遠不可能實現。

農民住進“洋樓”“遭洋罪”

蘇漣水縣王嘴村是個別樣的農民社區——寬闊的水泥路、花壇、農貿市場、超市、學校……白牆飛簷,兩三家的小樓連體而建,錯落有致,散布社區。 

小樓間,有零星的草堆和菜地。雞在院裏跑。樓盡頭,豬在哼叫。占地200多畝的社區四周,不見圍牆,隻有連綿的青青麥地。 

作為蘇北農民集中居住的樣板,王嘴無比獨特,它把城市與鄉村的元素“熨”得那麼妥帖。 

(摘自2006年1月4日《新華日報》) 

這樣的景象確實無比獨特:一邊是公路、樓房等城市化的建築,一邊是雞羊豬牛、菜園、草垛!然而恰恰正是這一切,鮮明地凸現了這個集中居住區是真正姓“農”。王嘴村農民集中居住區在建設過程中有很多向農民“妥協”的地方。農民用不慣馬桶,村裏就在集中居住區蓋了16座公廁;村裏允許農民在小區堆草,允許在指定空地種菜。在每排樓的頂頭,允許蓋豬圈。社區房屋套型,原先按城市家庭設計,農民嫌小,村裏就修改設計,把房屋寬度從5米多拉到8米甚至11米。這樣,家家一樓堆糧食,做車庫。大門一開,開著拖拉機去種田。這樣的居住區,農民怎能不滿意? 

王嘴村農民集中居住區是新農村建設中的一個典範,但有些地方在新農村建設中卻傳出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出現了“好心辦了壞事”的現象。據新華社報道,北方某地農村進行整體改造,村民們全都搬進了別墅。但是寒冬來臨,因為無力負擔集中供熱費用,不少村民隻能在冰窖的家裏過冬了。有的農村蓋起了五層的農民住宅樓,由於沒有電梯,農民隻能將糧食一袋袋地往樓上扛。住進“洋樓”反倒“遭洋罪”,這難道還不足以發人深省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