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都到哪兒去了?全亞洲乃至全世界的人都在問同樣的問題。由於糧食的短缺,在整個亞洲地區,從小麥到大米的價格都以瘋狂的速度上漲。
2008年3月,糧價再次大幅度上漲,有些國家甚至因此動蕩不安,也讓國內的民眾開始受到感染,產生了莫名的焦慮。於是,人人都在擔心,糧食是否會繼續漲價?畢竟這事關我們的日常生活問題,無法回避。
自然,全球範圍內糧價上漲,中國也未能幸免。但中國的情況同國際上的其他國家不同,人們切忌妄下結論。我們不妨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
要發現事物的發展趨勢,必然要對其進行追根溯源。從國際層麵上來看,糧食價格的上漲並非是“隨著各國人口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糧食的需求大大增加”一個原因所致,它的形成是十分複雜的,還摻雜著如“全球氣候變暖及不斷出現的災害性天氣致使的糧食減產”、“發達國家利用非常規手段獲取能源,致使糧食資源大量消耗”,以及“石油價格上漲幹擾糧食價格”等原因,正是這些因素相互作用,才產生了現在的“糧食危機”、“糧荒”!由於其形成的複雜性,致使國際上的“糧食危機”解決起來非常困難,長期無法得到妥善的處理。直至現在,世界上仍有很多地區糧食供給嚴重不足!這種情況很可能會讓國際糧食的價格不斷上漲,有很多人仍要麵臨因缺乏糧食而造成的威脅!
同時,從中國的國情來看,糧食價格也經曆了一個上漲的過程,其中有因工業化、城鎮化導致的農用耕地減少,以及農產品價格降低,影響了農民種植糧食作物的積極性而減少糧食生產造成的糧價上漲,也有在世界整體糧價壓力下而上漲的因素。但相對於國際上的糧食價格,中國的價格上漲是穩健而緩慢的,總體來看,是基本保持著小幅度的增長。
麵對這種情況,有人認為,國際上的糧價攀升是不可避免了,有些地區嚴重缺糧的現象一直無法得到緩解,必然會推動糧價上升,但中國的情況還是比較樂觀的。中國糧食的產量一直數量較大且保持穩定,目前並不會出現糧食危機。從2004年起,連續四年的糧食豐收,為中國積累了足夠的糧食,而且糧食的庫存消費比一向遠遠高於國際公認的糧食安全線水平——根據國際糧農組織的相關標準,中國能夠保證絕大多數國民能在任何時候買到相應的糧食——這些都說明了中國有保障糧食安全的實力。此外,國家糧食局副局長曾麗瑛更表示,當前我國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糧食庫存充足,具有良好的糧食供給潛力,能夠滿足未來發展的需求。
通過上麵的分析,老百姓可以安心了。雖然迫於國際糧價不斷攀升的壓力(有專家預測),中國的糧食價格仍會有輕緩上漲趨勢,但我國整體的糧食形勢還是比較好的,糧食的產出也在不斷增加,沒有必要擔心中國會陷入“糧食旋渦”,更不能無端慌亂,而應當坦然麵對糧價的小幅上升,否則,不但可能因人們的恐慌及其他因素造成糧價上升,也很可能會對經濟和生活產生不必要的危害。
油價漲跌誰主宰
車主李先生在某中石化加油站排了近一個小時的隊,終於讓愛車“喝”飽了油。像李先生這樣的車主還有很多,他們如此辛苦排隊,隻因一個傳言,“油又要漲價了”。
油價上漲,沒完沒了——這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興起的口頭禪,在老百姓中廣為流傳。它反映了不可忽視的社會現實,也是關係民生的社會現狀。
當然,有漲必有跌,當世界對漲到150美元的國際油價尚未發出一聲驚呼,油價就開始一路下跌,截至2008年12月5日,國際油價已跌破44美元!
國內油價受國際油價影響較大,因此,油價的漲跌直接關係老百姓生活,許多人都一臉無奈。以開車上班的李小姐為例,她過去每月用油不超過600元,漲價後700元都打不住,現在一降價,雖然國內價格尚未大幅下調,不過她的用油消費基本已回到了以前的水平。
從迅速飆升至150美元,到銳減至44美元,國際油價的變化可謂大起大落。在國內,盡管政府進行了相應的控製,但未來局勢仍不可確定,長此以往,必然會對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威脅。麵對這樣的情況,許多人不禁要問一句:油價怎麼了?這漲跌到底由誰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