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統領三軍(2 / 3)

李子儀十分震驚,沒想到父親如此看重自己,該不會讓我領兵出征吧,旋又想到,反正自己讀了那麼多的兵書和曆史,對戰術早有研究,為了天下百姓社稷安危,盡力為之也無不可,遂下了決心。表麵仍受寵若驚道。

“戎狄侵盜自古有之,患在邊境少安,則人主逸遊忘戰,是以寇來莫之能禦。”

意思是戎狄入侵自古以來就有,真正值得憂慮的是邊境稍安寧一點,君主就開始享樂忘記戰禍,因此敵人來了也就不能抵禦。語氣不卑不抗加上獨身氣質頗有說服力。

這時宰相楊國忠道:“大膽少年,竟敢這麼與皇上說話,還不知罪!”

唐玄宗望著李子儀,由微怒轉喜道:“接著說下去。”

李子儀正氣淩然道:“太宗曾告戒,‘自知者智,自智者明’,現今我大唐兵多雜庸,戰鬥力低,而敵軍凶殘暴戾,騎兵精良非我軍所敵,況且又有多國聯軍精銳,三麵來攻,後補充足,要敗敵實比登天。”

唐玄宗微微點頭問道:“那如何是好?”

李子儀繼續道:“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敵軍雖連戰告捷,無可匹敵,定會心傲氣躁,目中無人,若我軍實而避之,虛而攻之,以逸待勞,等待時機,重創突厥,聯軍自可不攻自破。”

唐玄宗稱讚道:“好,果然是李雲天之子,計謀過人,運籌帷幄於千裏之外,不知眾卿家還有何異議?”

李林甫上前道:“皇上,此子年幼,又無領軍經驗,雖口才了得,滔滔不絕為人信服,但終是紙上談兵,還請皇上三思。”

群臣議論紛紛,因為次出征事關重大,若再不能退敵,朝中便再無可用之兵,所以誰也不敢草率表態。

這時從武官前排中走出一名大將,恭敬道:“老臣秦萬翎想略抒己見。”

唐玄宗驚訝道:“秦將軍在家安養久未上朝,難得今日來朝,有話但講無妨。”

秦萬翎是開國名將秦瓊之後,因父子兩代功高蓋世,被封護國公,加一等爵,手握重兵,聲望日盛。秦萬翎怕功高震主惹來身禍,遂自動請纓,交出兵權,在家安養,再無馳騁沙場之意。

秦萬翎道:“此少年這般年紀,有勇有謀,膽識過人,未親臨戰場便對戰事分析入微,麵對凶敵,頭腦冷靜,毫無怯意,的確是難得的將才,所以懇請皇上封他為帥,遠赴邊境,若不放心,老臣可坐鎮後方,為他助陣,定能破敵。”

軍隊將領中的權威開口,威懾不凡,大部分官員讚同力保,一部分人默不作聲,剩下的官員有的隨別人稱讚而附和,有的看別人不做聲而保持沉默。

唐玄宗李隆基,見大勢所趨,便下詣命李子儀為主帥,封少年大將軍。三日後,登壇拜將,大唐的興衰,就交到年未滿十六歲的少年將軍手裏。

就在此時,使李子儀肩上了指揮全麵大戰的重任。

早朝完畢後,李子儀再和唐玄宗、秦萬翎、姚崇、李林甫、兵部等開了一個臨時會議,研究了在作戰方麵有關糧草,後援等細節,又議定了由秦萬翎坐鎮後方,派人運送補給,使李子儀無後顧之憂。

由於戰場不可帶家眷和侍女,所以安頓好梅花四劍,三日後,在她們淚水相送下,李子儀身披鎧甲,統領大軍,騎兵三萬,步兵五萬,奔赴戰場。

李子儀派出軍探遠哨,摸清地勢路線,挑取捷徑長驅直入,為了保持軍隊的士氣和體力,每天清晨出發,午後既營休息,所以士卒並不辛苦。五天後,李子儀率軍隊過麗山,竹山等大山脈,地勢開始起伏不平,峰巒拱持,溝壑縱橫,險要路途。當經過天下第一險華山背腳下,高聳接天的華山,頂入雲端。

李子儀心有感慨,不知父親與邪帝之戰結果如何,父親為從劍道入天道,更為了武林免遭浩劫和天下安危,毅然接受邪帝的挑戰,而自己決不能令父親失望,更不能令天下的百姓失望。

又趕路十天,經過斷崖峭壁,萬丈溝壑,漸漸來到地勢平坦,山花爛漫的邊塞原野處,馬不停蹄,半日後,終於到達唐軍前線大營。

前任統帥牛仙客,哥舒翰和一些將領們早已聞訊出營迎接,前兩者顯然由於剛剛又添了敗績而鬱鬱不樂,滿臉喪氣;當前線的將領們發現前來的新主帥竟是一位十五六歲的少年,不由萬分震驚,一部分好奇而麵麵相覷,另一部分憤然朝中無人,表麵禮儀上的接風後,李子儀馬上召開作戰會議,了解研究當前的敵我形勢。

大將軍、副將、先鋒等三十多位軍將聚集在主帥帳內,首先牛仙客做了當前形勢報告後,道:“突厥、回迄騎兵精良,無可匹敵,又兵分三路左右夾攻,使我軍難以全麵應敵,分散兵力。況且回迄可汗有一長子,喚藥葛羅;力道過人,武功非凡騎上功夫了得,連斬我軍數將,可汗還有一個小公主,年紀不高,狡猾過人,智計百出,不但不中我們的埋伏,更算計我軍,回迄軍中有此二人,使我們西麵屢受重創,不敢輕易出擊;前麵又有突厥騎兵猛攻,東有羅、奚突擊和補給,使我軍處處受牽,節節敗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