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實證研究設計(2)(1 / 2)

5.3研究變量衡量

根據前麵章節的分析,本節對本書所涉及的外部環境特性、內部組織特性、組織間關係特性、外部組織整合、內部組織整合、吸收能力、產品創新程度及新產品開發績效等概念的測量進行簡要說明。

5.3.1外部環境特性的衡量

根據第3章對外部環境特性的分析,參考LiandCalantone(1998),Duncan(1972),Child(1972),MoormanandMiner(1997)研究,提出外部環境特性按技術動態性、市場動態性與產業競爭程度三維度測量。對於技術動態性的測量主要3個問題:(1)所處行業的技術變化程度;(2)所處行業技術標準化程度;(3)所處行業技術發展趨勢的可預測性。對於市場動態性的衡量有3個問題:(1)客戶需求的變化程度;(2)客戶需求的可預測性;(3)不同客戶對同一產品的偏好。對於產業競爭程度的衡量問題如下:(1)競爭對手推出新產品的情況;(2)競爭對手數量;(3)價格競爭程度。

5.3.2內部組織特性的衡量

根據第3章分析,內部組織特性可分為企業文化、組織結構、高層支持、企業信息化等四個維度,其中企業文化測量參考Stauffer(1999)的觀點用4個問題測量:(1)對學習的鼓勵;(2)對提建議的鼓勵;(3)對合作的強調;(4)對知識分享的鼓勵;組織結構柔性參考MenonandVaradarajan(1992)和LeeandChoi(2003)的觀點用4個問題測量分別為:(1)縱向管理層級;(2)下屬權力;(3)業務流程的客戶導向;(4)對外部市場靈敏度。高層支持參考Ramus(2001)的觀點,衡量指標包括:(1)對新產品開發活動的支持;(2)部門間的資源分配;(3)與研發團隊的研討。企業信息化參考LeeandChoi(2003)用4個問題衡量:(1)內部網絡溝通;(2)外部網絡溝通;(3)外部資源信息化管理:(4)內部資源信息化管理。

5.3.3組織間關係特性的衡量

根據第3章分析,組織間關係特性包括信任、承諾與相互依賴三個維度,參考Das&Teng(1998),Morgan&Hunt(1994)和GaddeSnehota(2003)的觀點,信任測量包括兩個方麵:(1)善意程度;(2)信賴。承諾的測量包括(1)對長期合作的承諾;(2)對資源與時間投入的承諾。相互依賴主要包括對(1)技術的依賴和(2)績效的依賴。

5.3.4外部組織整合的衡量

根據第2章分析,外部組織整合分為組織間信息分享、組織間關係協調和組織間共同參與三個維度。組織間信息分享的衡量包括公司與供應商、客戶及其他合作夥伴間的(1)信息交流的頻率、(2)提供信息的準確性以及(3)信息內容的豐富性。組織間關係協調的衡量包括公司與供應商、客戶及其他合作夥伴間的(1)分歧處理、(2)協調機製建立以及(3)提出建議的意願。組織間共同參與的衡量包括(1)供應商早期參與程度;(2)客戶參與程度;(3)合作夥伴參與程度;(4)外部組織參與的總體評價。

5.3.5內部組織整合的衡量

根據第2章分析,內部組織整合包括跨職能信息分享、跨職能關係協調及跨職能共同參與三個維度。參考Song(2000)的觀點,跨職能信息分享的衡量包括研發、營銷與製造三部門間的(1)信息交流的頻率、(2)提供信息的準確性以及(3)信息內容的豐富性。跨職能關係協調的衡量包括研發、營銷與製造三部門間(1)分歧處理、(2)協調方式以及(3)提出建議的意願。跨職能共同參與的衡量包括(1)營銷參與新產品可行性分析;(3)研發參與研究市場機會;(4)研發參與拜訪潛在客戶;(5)製造參與研究市場機會。

5.3.6吸收能力的衡量

本研究參考Daghfous(2004)與Cohen&Levinthal(1990)的觀點把吸收能力定義為企業辨別新知識價值、獲取外部知識、消化吸收並將其運用於商業目的上的能力。吸收能力的主要衡量指標有:(1)貴公司能很快理解已經獲得的技術信息;(2)貴公司能很快識別新知識對於現有的知識的用途;(3)貴公司能將已消化的新技術與其他技術融合;(4)貴公司能很快根據新的技術知識改進工藝技術;(5)貴公司能很快使用已經消化的新技術進行新產品開發。

5.3.7產品創新程度的衡量

產品創新程度測量主要參考Rochford&Rudelius(1997)的觀點,主要問題包括:(1)所針對市場的新穎程度;(2)所采用技術的新穎程度;(3)生產工藝的新穎程度;(4)與競爭對手相比的創新程度;(5)新產品對行業的影響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