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發達國家證券市場製度演變對我國的啟示(1 / 2)

從美國、英國和新加坡證券市場運行可以看出成熟市場經濟國家證券市場是在自然演變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從股份公司、股票的產生,到經紀人、證券中介組織的出現以及證券市場的形成,經曆了200多年的演變,逐步發展成今天具有完善功能的、全方位的資源配置市場。其演變動力並非基於政府的法令,而是來自於市場參與者(企業與投資者)理性選擇,在此基礎上,通過政府認可,並以法律的形式使之製度化。因此,證券市場是在西方資本主義母體中孕育產生的,其作為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律運行的必然結果。在市場經濟體係中,所有的生產要素必須通過市場來配置,資本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其定價過程自然也要通過資本市場來完成。可見,西方國家證券市場功能較我國更為完善的原因在於:

第一,發達國家證券市場產生的內在誘因是企業製度演變的推動。依據新製度經濟學思想,股份公司作為企業的一種組織形式,源於交易成本的節約和公司效率的提高,這一內在的動力正是證券市場產生的原因,因為股份公司隻有借助證券市場才能發揮其功能;另一方麵,作為經濟人的投資者在效用目標的驅動下,需要通過證券市場尋找有投資回報的企業以實現資本的增值。二者合力的結果使證券市場得以產生和發展,並使其具有以價值發現為基礎的資源配置功能。同發達國家不同的是我國證券市場的演變是在政府主導的企業改革這一特定背景下進行的。這一時期,盡管政府沒有建立證券市場的主觀意圖,但政府主導企業改革、並將股份製作為國有企業改革方向之一的政策取向卻客觀的促進了證券市場的產生。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國證券市場功能之所以不夠完善,是因為作為證券市場動力之源的股份製度缺乏自然演變過程,因此,要完善證券市場製度,首先必須完善以股份製為基礎的企業製度。

第二,在股份製度推動證券市場形成的過程中,市場機製起主導作用,以信用、道德為核心的內在製度支配市場主體行為。從發達國家證券市場演變過程看,不論是上市公司、還是投資者、包括市場管理者都遵循市場發展規律,其行為都受到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非正式製度的約束,包括市場對資本流動的自然要求、非強製的市場製度、文化環境、道德約束、法律製度等。但我國證券市場製度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中形成的,盡管商品經濟和市場體係的自然發育是我國證券市場產生的內在誘因,但我國用10多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200多年的路程,其中的原因是政府一直充當證券市場製度供給的主體,這一方麵加速了證券市場的進程,另一方麵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國證券市場具有了非市場化的特征。如我國證券市場缺乏自然的演變過程和保證市場有效運行的非強製性的製度,包括誠信、公正、守法等理念沒有建立起來;同時政府推行正式市場製度,如發行製度、交易製度、融資製度、監管製度不能反映市場機製的要求。盡管這種強製性的政府行為,可以迅速完成證券市場製度的改革,並提升證券市場的發展速度,但是如果不解決證券市場發展過程中所必須的市場與信用問題,即使實現了證券市場的超常發展,也很難使證券市場的應有功能發揮出來。

第三,發達國家證券市場中的政府作用體現在為證券市場運行創造良好的環境,不斷完善市場基礎設施,適應證券市場發展需要完善製度規則,強化監管,防止市場參與人的機會主義傾向,減少交易成本,保護投資者利益方麵。作為管理者的政府一般不幹預市場運行,隻有在信息不對稱和投資者非理性而產生的市場大幅波動、市場機製失效時,才會動用經濟等政策手段對市場進行調控。但我國政府在證券市場中的職責脫離了其應有的職能範圍。首先我國政府行為仍然受到計劃經濟時代政府管理經濟的影響,具有政府幹預經濟的傾向。受到計劃經濟理念的約束,政府往往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成發展起來的證券市場仍然看成是行政權力的附屬物,認為政府可以控製證券市場,所以,經常會動用行政手段對市場進行幹預。但作為政府最重要的職能,諸如保護投資者利益、強化監管、完善市場製度等往往被淡化。正是在這種政府行為定位與證券市場運行規律相矛盾的情況下,弱化了市場機製在證券市場中的作用,使投資者對政府幹預行為形成了穩定的心理預期,政府行為與政策逐步成為左右投資者行為的基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