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在收益方麵,偏好短期收益。作為控股股東的代表,無論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長還是總經理都特別注重任期內的收益。那麼如何在短期就能獲得較高的收益呢?途徑之一就是通過資本市場,因為上市公司具有資金優勢、信息優勢、並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很容易獲得超額收益,所以盡管1999年以前,我國政府不允許國營企業以及上市公司進入證券市場投資股票,但實際上,一些上市公司通過各種手段(關聯交易、資產置換、委托理財等)變相地將從證券市場募集的資金或信貸資金投入證券市場以獲得短期超額回報。1999年以後,國營企業、上市公司獲準進入證券二級市場後,上市公司名正言順地參與股票投資。2000年,通過證券投資機構委托理財的公司有100多家,其中57家涉及金額達到51億元,平均每家0.89億元;2001年10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了170份理財協議;2002年盡管證券市場低迷,依然有146家上市公司對外委托理財,金額達到212.9億元,平均每家1.46億元在委托理財的公司中,涉及理財金額占其募集資金總量的50%以上,一些上市公司的理財收入超過了主營收入。1382006年以來,隨著證券市場的活躍,加上政策的鬆動,有更多的上市公司加入股票市場的炒作。2006年至2007年,上市公司通過減持股票或者直接參與市場投資的方式,利潤也大幅上升,上市公司業績大幅度提高,其中20%以上的利潤來源於投資收益。
二、機構投資者行為特征
在國家控股、上市公司治理不規範、投機氣氛濃厚的市場環境下,我國證券市場機構投資者同成熟市場經濟國家機構投資者行為不同,它們並不是價值投資的代表,其參與證券市場的策略與方法具有與其它機構或個人投資者博弈的特征,其目標非常明確,就是為了在短期獲取超額利潤。
中國證券市場中機構投資者大都由政府出資或政府控股,它們包括具有資金和信息優勢的綜合券商、證券投資基金、三類企業、財務公司等。由於上市公司存在的問題和證券市場價格背離價值使得價值投資並不是我國機構投資者投資的基本特征,相反,依靠政府支持和市場操縱獲取短期超額收益才是機構投資者的根本目的。與機構投資者一樣,預期獲取短期收益的另一類投資者是以個人投資者為代表的中小投資者,盡管其在數量上具有優勢,但資金量相對很小,信息獲取和分析能力較弱,協同行動也很困難,市場稱之為“散戶”。中小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的主要區別是:第一,從資金上來說,單個的中小投資者的自有資金處於絕對的劣勢,而機構投資者除了較充足的自有資金以外,還可以獲得融資的便利。第二,中小投資者收集信息的渠道受到較大的限製而且比較單一,在信息分析能力上也絕對落後於機構投資者,而且往往容易受到機構投資者的引導。第三,機構投資者本身就對市場有一定的影響力,而他們之間的博弈有可能通過談判發展成為合作博弈,因此客觀上講機構投資者有能力操縱市場價格,是價格的製訂者;在個體數量上,中小投資者多且分散,由於信息和投資理念上的差異,中小投資者的買賣方向很不一致,而且很難協調發展成為合作博弈,所以他們隻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同時,由於我國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回報並不是投資者的主要利潤來源,機構投資者的盈利除了政策性優惠,主要是靠二級市場買賣的差價。機構投資者采取分倉、對倒、製造虛假成交量的手法,可以誘使中小投資者跟風;同時,由於市場的非完全理性以及投資者投資理念和知識水平的約束,中小投資者可能成為機構炒作的跟風者。140在中國證券市場運行的過程中,不乏機構投資者操縱市場的案例:“中科係”、“呂梁係”坐莊和“基金黑幕”等事件從不同的場麵反映了我國證券市場機構投資者行為特征;2007年以來,以基金為首的機構投資者,高舉所謂“價值投資”的大旗,惡炒國企大盤股,以“中國石化”、“中國神華”、“中國船舶”、“中國遠洋”、“中國石油”以及“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為代表的“中字頭”上市公司大都被機構投資者操縱,並成為控製、影響市場運行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