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說:「我們內有妃嬪做內應,外有宮甲士兵做依靠,秦王雖強,恐怕也無計可施,我們不如前往上朝,探探消息如何?」
兩人騎上馬前往玄武門,到了臨湖殿,聽到高祖已經召集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宇文士及、竇誕等人,上朝會審,仿佛擺出六部大人會審。知道情勢不妙,立即奔回,想出玄武門,突然聽見背後有人叫道:「太子、齊王,為何不入朝?」
李元吉回頭一看,並不是別人,而是他們的冤家李世民。他們也不作答,便從袋中取出箭,接射三射,均被李世民閃過。李世民想:這兩人竟是如此沒用,如何能成大事?最後一箭,被李世民接住,李世民取出搭上箭,向李建成射去。李建成以為他是射李元吉,絲毫不防備,颼一聲,竟中箭倒撞在馬下,一命嗚呼哀哉。
李元吉不顧李建成,兩步三腳快速逃到玄武門首,當頭就遇見尉遲恭,又想往回走。恰巧李世民正追著李元吉,未防李元吉回馬撞得正著,兩人都馬下。李元吉先起,搶奪李世民的箭,尉遲恭跑過來救李世民,嚇退了李元吉,立即扶李世民到別室休憩,接著又衝出別室去追李元吉。
李元吉想武德殿,麵奏高祖,偏偏後麵弦一響,轉身一看,已經來不及了,箭入咽喉,立時暈倒。尉遲恭搶步上前,拔刀砍下他的首級,接著回到李建成的屍體旁邊,也將他的首級砍下,然後聽到玄武門外,人聲馬聲沸騰紛亂,知道外麵已發生戰事,於是攜帶兩人首級,跨上了馬,騎至玄武門前。
看見張公謹閉關拒守,便問道:「外麵情勢如何?」
張公謹說:「東宮將領馮翊、馮立,齊府將領薛萬徹等人,領著好幾千人,來攻玄武門,我故將玄武門關上,免得他們闖入。」
「長孫無忌所帶領的伏兵,曾否出擊?」
「區區百騎,怎能退敵?現在雲麾將軍敬君弘,在此宿衛,已經領兵殺出。」
「待我出兵觀戰。」
張公謹放他出門。尉遲恭一馬衝出,正值守兵敗回,敗兵報告:「敬將軍陷入敵軍之中,已經殉難。還有中郎將呂世衡,也已經戰死,東宮、齊府兩軍,轉向攻打秦王府去了。」
尉遲恭大怒,策馬繞小路前去;奔到秦王府門口,為東宮、齊府兩軍所阻止,不禁瞋目怒叱說道:「可惡!你們看看這兩個首級,究竟是何人?」
說著,即將兩個首級懸在槊上,展示兩軍麵前,並大聲說道:「我是奉詔誅殺此兩人,如果你們敢違抗上命,罪與這兩人相同,你們何苦尋死?快快解散,免受同刑!」
東宮、齊府兩軍,見血淋淋的兩顆首級,確實是李建成與李元吉,而且聽見尉遲恭說是「奉詔」二字,覺得心虛膽怯,便一哄而散。薛萬徹阻擋不住眾人,即帶領數十騎,亡命奔逃終南山。馮翊、馮立,也各自逃命。
高祖因為三子都沒有上朝,還懷疑他們是彼此互相避著見麵,便模糊帶過,匆匆下朝,留裴寂、蕭瑀、陳叔達等待命朝堂,帶著妃嬪到海池中泛舟為樂。外麵在打架,甚為熱鬧,他完全不知曉,帶著老婆遊湖,真可謂是無愁天子。
尉遲恭既已嚇退東宮、齊府兩軍,又回到玄武門向李世民報告,李世民問明事由,便說:「事到如此,我隻好入宮請罪。」
尉遲恭說:「且慢,皇上的意思還未明了,先讓敬德前去一探究竟。」
於是將兩人首級交給李世民,自己奔向朝堂,看見裴寂等人,跟他們說明原委。裴寂說:「皇上可知道此事?」
尉遲恭回答:「等我闖入宮中,跟皇上稟明,寧願枉死敬德,也毋死秦王。」
說完,即大步跑進裏麵,禁兵攔不住他,竟被他闖到宮前。有內侍出來阻止說道:「皇上正在海池泛舟……」
尉遲恭不等他說完,就立刻轉向往海池跑去。高祖等人看見岸上有一個身穿鐵甲手持鐵鍪的大將,拿著長槊,匆匆奔來,侍衛看見便叱喝說道:「來者何人?」
尉遲恭下馬放下長槊,倒拜說道:「下臣是尉遲恭。」
高祖說:「卿來做什麼?」
「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起兵誅逆,恐怕驚動陛下,特地遣臣來宿衛。」
高祖驚訝:「卿起來,太子、齊王現在在哪裏?」
「已經斬首。」
高祖臉色大變,連侍側的妃嬪,也都玉容慘淡,不禁身體戰栗發抖。高祖命令內侍,前往召集裴寂、蕭瑀、陳叔達等人,內侍慌忙離去,過了片刻,裴寂、蕭瑀、陳叔達等人,均隨內侍來到。高祖命舟靠岸,便問裴寂等人說道:「不料今天竟然發生這種事,後事將如何處置?」
蕭瑀、陳叔達齊聲道:「太子、齊王,自高祖起義以來,屢次設計謀害秦王。反觀他們,一人立為王儲,另一人封為王爵,卻不曾聽說他們有什麼功績,雖然是骨肉離間,禍及蕭牆。但秦王功蓋天下,內外歸心,為陛下著想,正當趁著這次事變,立秦王為太子,委以軍國重務。陛下便可垂拱而治。」
「玄武門之變」的三天後,唐高祖李淵便冊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李世民逼高祖交出軍權,又誅滅李建成、李元吉之後裔,斬草除根。再過二個月,是年八月,世民逼使李淵退居太上皇,而他則在顯德殿即帝位,即曆史上的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
李世民雖然建立盛唐及「貞觀之治」,使大唐版圖擴增,人民生活安定,文治武功鼎盛,西域各國稱李世民為「天可汗」,但是他殺兄、屠弟、逼父的篡權行為,不僅在他的人生,也在曆史上留下了一個汙點,為文人所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