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話:玄武門之變(2 / 3)

李元吉又派程咬金為康州刺史。程咬金告訴李世民說:「秦王身邊之羽翼,若盡被折斷,又能存活多久?咬金誓死不去康州,希望秦王能早下決定。」

李世民仍然躊躇無法決定,突然間又接到詔敕,命令房玄齡、杜如晦兩人,離開秦王府,於是秦王府的幕僚,人人自危。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妻舅,與房玄齡是莫逆之交,房玄齡私下對他說:「今秦王與太子嫌隙已成,禍亂將要發生,如果不早一點謀策,將禍及社稷。你與秦王關係匪淺,若不勸秦王學周公起兵,保全國家,存亡安危,就在今日。」

長孫無忌告知李世民,李世民又召問杜如晦,杜如晦亦勸李世民聽從房玄齡所言。其他的秦王府門客,無不慫恿李世民,趕快訂定大計,隻有李靖、李世績兩人,不發一言。

那時突厥兵又來犯邊界。李建成推薦李元吉為大元帥率軍北討,高祖就將軍隊交給李元吉。李元吉請調尉遲恭為先鋒,並調派秦王府精兵,一同討伐突厥軍,尉遲恭與長孫無忌,秦王府向李世民說道:「秦王,再不做決定,禍事就在眼前。」

李世民說:「同是兄弟,如何忍心下手?」

尉遲恭回答:「誰能不怕死?眾人都願意以死事奉秦王,這就是所謂的天意。天意如此卻不爭取,必定招殃,秦王何必因為小小仁慈,而不顧大局?」

李世民沉默不答。之後有率更丞唐府官名王晊王府,王晊好像有話要說,但是因為看見長孫無忌與尉遲恭兩人在李世民身旁,一時不敢說出。李世民發現王晊臉色有異,於是起身與王晊到密室密談。王晊說了幾句話,就立刻退出王府。

李世民告訴長孫無忌說:「剛才王晊來報,齊王已經跟太子計謀,欲引我與太子到昆明池,為齊王餞行,然後在席前埋伏勇士,置我於死地,太子答應死後以兄弟禪讓,立齊王為皇太弟。」

長孫無忌不等待李世民說畢,便向李世民說道:「先發製人,後發為人製。」

李世民歎道:「骨肉相殘,古今之大惡,我明明知道禍在旦夕,但需要等待他們先發,然後再仗義出兵征討,才能出師有名。」

尉遲恭在旁邊接著說道:「秦王若再不聽敬德的話,敬德就不能留在秦王的左右,與其我們等人束手就殺,還不如就此請辭。」

長孫無忌接著說:「秦王若不聽從敬德的話,無忌隻有跟從敬德一起離去。」

在一推一扯之間,世民不得不依。李世民再召集秦王府幕僚會議,大家齊聲說道:「秦王認為舜的為人如何?」

李世民笑道:「舜是古時聖人,何必這樣問?」

眾人再說:「假使舜依照他父親的命令,鑿井而不出,必定全身覆蓋泥沼而死;修補屋而不下,必定被火燒成灰燼,怎能恩澤於天下,施法於後世?秦王既然知道舜為聖人,何不權宜行事?」

李世民說:「且問諸龜卜卦,再做決定。」

眾人取龜殼為卜,突然有一人,將龜殼丟在地上說道:「用卜卦決定疑惑,若不疑惑又何必卜卦,今日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難道卜卦顯示不吉,就就此罷手?」

那人說話爽快,李世民仔細看他,原來是幕僚張公謹,便說:「難道如你所言,事情就可行?」

張公謹說:「非但可行,而且還要盡速實行。」

李世民聽此話,乃下定決心。立刻叫長孫無忌,密秘召見房玄齡與杜如晦二人定訂計策。房玄齡、杜如晦均向長孫無忌推謝:「今日皇帝敕旨命令我們二人,不得再事秦王,若今日私下麵謁,如被發現,必判死罪,所以不敢奉教。」

長孫無忌將他們的話回報給李世民,李世民不禁動怒,拔出佩刀,交給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怎敢背叛我?你持刀前往觀看,若他們二人果真沒有來意,就用我的刀殺了他們,帶他們的首級回來。」

房玄齡、杜如晦二人隻不過是做戲,要確認李世民已下定決心。尉遲恭於是與長孫無忌同行,見了房玄齡、杜如晦二人,即跟他們說道:「秦王已經下定決心,你們趕快速入秦王府。」

房玄齡說:「若我們四人一同去,恐怕會惹人注目,最好是各走各的路,我與如晦,改裝之後就立即前往。」

於是房玄齡、杜如晦皆改穿方士裝,令長孫無忌先行,他們之後陸續前往,尉遲恭獨自一人繞道回秦王府。李世民立即與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定下密謀,隔天照行。

當晚,太白星出現,太史令傅奕,密奏高祖太白星顯現秦野,秦王當擁有天下,高祖閱讀傅奕密奏後,剛好李世民入朝,拿起奏本給李世民看,說他的是非,李世民退去左右,向高祖密陳李建成、李元吉,後宮之事實。

高祖一聽大驚:「真有這種事?」

李世民又說:「兒臣自認,從來沒有辜負兄弟,偏偏他們二人時時想加害我,說是替王世充、竇建德報仇,兒臣若真的枉死,將永別父王,可說是至悲至痛之事,且魂歸地下,亦愧見諸賊,還乞求陛下恩情救命。」

說完,竟嗚嗚咽咽的哭了起來。高祖亦愕然說道:「明日我自當親自審問他們二人,你也一起參加。」

李世民應許歸回秦王府,立即在半夜裏調兵,命長孫無忌等人帶領,前往玄武門埋伏。還沒有天亮,李建成、李元吉已經由張婕妤密遣內侍,知道李世民密奏的情形。

李元吉即告訴李建成說:「今日入朝,恐防有變,不如告病在家,不去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