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在這個問題上,綿江市的領導做得非常高明。一方麵照顧了朱世壽的這個招商引資企業,另一方麵也加重了朱世壽的壓力:如果後麵的工作做得讓綿江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不滿意,他們可以隨時對朱世壽的公司予以處罰。這實際上是市上領導的一種手段,借國家部委檢查發現問題的機會,給這些外來企業上上緊箍咒,避免他們因為自己是市上引進來的企業,並且給予了相應的優惠政策,就在綿江為所欲為,不服從市上相關部門的管轄。

環評問題出現後,朱世壽在思想上也引起了高度重視,不僅又高薪聘請了一個管理人員,而且在公司內專門成立了一個政策谘詢部,專門負責有關電站建設方麵的政策掌握了解和協調的工作。同時,花了比正常程序幾乎是多了一倍的錢,找北京的一個環評機構,對電站的環境保護做了方案。常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由於朱世壽的公司給的錢多,北京的這家環評機構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就做出了環境保護方案,綿江市的相關部門根據環境保護方案,形成了關於朱世壽修建第一個電站的環評整改方案,報送到北京相關部委後,相關部委的領導非常滿意,認為綿江市對環境保護工作認識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自然也就沒有說要關閉電站,也沒有說要對朱世壽的公司進行處罰的事了。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在經曆了這些事後,朱世壽對相關問題的考慮自然也要全麵得多了。再加上有綿江市委市政府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關照,朱世壽的第一個電站建設總的來講是非常順利。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基本建成了,可以說是創造了綿江速度。

電站建設的最大特點就是投資金額大,回收周期長。朱世壽在綿江修建的第一個電站雖然隻有五萬瓩,投資額一兩個億,但他向銀行還貸了將近兩個億的款。在修建第二個電站時,由於裝機容量是第一個電站的兩倍,投資自然也是第一個電站的兩倍,因此,要建設第二個電站,仍然得向銀行貸款。雖然朱世壽在房地產上賺一些錢,但畢竟還是非常有限,特別是在水電站這種高投入的項目上,朱世壽在房地產上麵賺到的那點錢,完全是杯水車,根本不解決問題,並且也全部投入到了第一個電站上,第二個電站的建設就必須全額貸款。好在是有第一個電站作抵押,再加上在房地產建設和第一個電站的建設上所形成的信用,在銀行再貸款也並不困難。

在第一次貸款時,按照綿江市農業銀行行長給朱世壽出的主意,說是可以以農業水利建設項目的名義貸款,這樣利息就要比以電站建設名義貸款利息低。誰都知道,貸款利息當然是越低越好。誰願意用高利息去貸款呢?後來,朱世壽簡單地算了一下,僅農業銀行行長的這個建議,就可以節約不少利息。也因此,在第一個電站竣工時,朱世壽大方出手,主動請了農業銀行的領導出席竣工儀式,並送了一部當時最時興手機作為回報。而作為農業銀行來講,不僅放了貸,完成了自己的放貸任務,而且又做了好人。這完全是一個一舉多得的事情。

常言說:“人找錢難,錢找錢易”。朱世壽這些年在商場上的摸爬滾打,使他不僅懂得了不少商場和官場的顯規劃,也懂得了不少商場和官場的潛規則。也因此,無論是在房地產上開發還是進入水電開發行業,都能夠得心應手,這與他出手寬綽大方不無關係。

民間的一句很有些哲理的話,叫做“撒得開才收得攏”,朱世壽對這句話可以說是運用得非常好。

在不斷地營造的良好氛圍中,朱世壽在綿江的水電開發建設在順利地推進。在省城的房地產,盡管朱世壽把主要精力轉到了綿江的水電開發上,但由於高石磊從一開始就和朱世壽一直在一起,對建築行道裏的奧妙之處也基本掌握了,因此,在朱世壽沒有在省城的時候,由高石磊管理著,在省城的建築項目也在順利推進。

對於朱世壽來說,這兩個行當都可以說是在齊頭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