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領導的這些活動規律中,朱世財認識到,作為領導,每個人的接待應酬都不少。有時一天要接待幾批人。當然,主要是以上級部門的領導為多,其次,是一些外地客商和領導。當然,這其中也不乏領導個人的親朋好友,隻不過領導接待個人的親朋好友是不會上《昨日動態》的,但費用肯定是由市委接待辦承擔。
在官場,接待是一個讓領導們非常頭痛但又無可奈何的事。無論是哪個地方來的客人,都必須接待,不僅要接待,還要接待好。而接待好的基本標準首先就是看有不有生意人領導參加,哪一個級別的領導參加,以及餐桌上的標準高不高,酒喝的是哪種,土特產送得多不多。
實際上這些都是次要的,最讓領導們頭痛的是桌上喝酒。中國的禮儀之邦,又是釀酒大國,據最新的考古發現,早在公元前7000多年新石器時代,中國人的老祖先們已經開始發酵釀酒了,發酵釀酒地點就在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而到了殷商時期,殷紂王為了遊樂享受,弄出了酒池肉林來享樂揮霍。也因此,喝酒的習慣就代代相傳,以至於已經成了“無酒不成席”。人們為了敬酒,也就產生了很多話題,以至於還形成了源遠流長的“酒文化”。曆史上因為酒演繹出來的故事可以說是車載鬥量,數不勝數,什麼“李白鬥酒詩百篇”,什麼“武鬆醉打蔣門神”,什麼“曹操煮酒論英雄”等等等等。而在酒桌上,相互敬酒則更是一種最基本的禮節,一個人坐在桌上如果不會敬酒,那肯定就會被人視為要麼是目中無人,要麼是不懂禮貌。而為了表示尊重,常常敬了一次還不算敬,要敬幾次。同時,敬幾次不說,每次敬酒不僅要倒滿、還要喝完,隻有這樣才算敬。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酒滿敬人”。而隻要坐在桌上,不僅要敬客人,還要敬領導。主客之間還要相互敬。而又尤其是作主人的領導,則更是自己要敬客人,客人也要敬自己,下屬要敬自己,自己也要敬下屬。如果下屬不敬領導,就會認為是對領導的不尊重,不懂規矩。而領導不敬下屬,就會認為是目中無人,高高在上。一頓飯吃下來,常常是肚子裏什麼都沒有,但卻灌了一肚子酒。
再好的酒,最後都是要用身體來消化的,也因此,人們常常說我們的不少領導都處於一種亞健康狀況,這實際上也是長期過量喝酒的必然結果。
因此,接待已經成為領導一種推不脫又卸不掉的包袱。而隨著中央改革開放政策的逐步深入,對外交往和聯係以及相互走動更多了,接待應酬的事也自然更多了。如果一個地方接待不好,不僅得罪客人,而且也可能嚴重影響一個地方的發展。曾經有一段時間,有地方的領導就公開在大會上講“接待也是生產力”。確實,如果接待好了,客人高興了,想要的資金能夠要到,想要的項目也能夠要到。人們不是常常說“酒杯一端政策放寬”嗎,這實際上也就是接待的效果。在宴席桌上,“你把這杯酒喝了我給你多少萬”這種話可以說是經常聽見,而下級部門通過熱情的接待,從上級部門要到不少資金和項目,也是現實生活中實實在在的事。
有幾次因為外地來的客人確實太多,朱世財也被安排去參加接待。期間,他看到無論是作為主人的市委書記胡春江,還是副書記張峰文,都可以說是喝得有些“前腳打後腳”,走路都有些偏偏倒倒。還有一次,他親自看到一個客人現場就喝吐了,弄得在座的無論是主人還是客人都很尷尬。還有一次,朱世財雖然沒有在現場,但卻聽說有個客人因為喝酒喝得當場昏迷,嚇得桌上的人大呼小叫地連忙送到醫院。好在是醫院處理類似的事情多,有經驗,送到醫院後很快輸液處理,最後,客人雖然沒事,但朱世財覺得想起來還是有些後怕。如果因為喝酒喝死了人,那問題就弄大了。但對於這種事似乎任何人又都沒有辦法,朱世財自己也同樣被喝吐過。雖然因為沒有跟著領導跑,參與接待應酬的時間和原來相比少多了,但如果有接待任務,也還是得參加。朱世財的酒量一般,跟著董文化時,參加酒宴的時間要多一些,也多少鍛煉了一下,但最多也隻能喝到半斤左右,再喝多一點,至少第二天就會感到胃很不舒服。現在因為參加接待少了,能夠喝的酒也少了。常常是隻要喝一點酒,就會覺得胃子很不舒服。朱世財酒量遠沒有他二哥朱世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