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關心部屬的家庭和生活。
家庭幸福和睦、生活寬鬆富裕無疑是部屬幹好工作的保障。
如果一個部屬家裏出了事情,或者生活很拮據,領導卻視而不見,那麼對部屬再好的讚美也無異於假惺惺。
有這麼一個文化公司,職員和領導大部分都是單身漢或家在外地,就是這些人憑滿腔熱情和辛勤的努力把公司經營得紅紅火火。該公司的領導很高興也很滿意,他們沒有限於滔滔不絕、唾沫星飛的口頭表揚,而是注意到職工們沒有條件在家做飯,吃飯很不方便的困難,就自辦了一個小食堂,解決了職工的後顧之憂。當職工們吃著公司小食堂美味的飯菜時,能不意識到這是領導為他們著想嗎?能不感激領導的愛護和關心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確不能僅僅是空洞的口號。
(4)注意抓住歡迎和送別的機會表達對部屬的讚美。
調換部屬是常常碰到的事情,粗心的領導總認為不就是來個新手或走個老部下嗎?來去自由,願來就來,願走就走,這種思想很不可取。
善於體貼和關心部屬的管理者與口頭上的“巨人”做法也截然不同。當部屬來報到上班的第一天,口頭上的“巨人”也會過來招呼一下:“小陳,你是北大的高材生,來我們這裏虧待不了你,好好把辦公用具收拾一下準備上馬!”而聰明的管理者則會悄悄地把新部屬的辦公桌椅和其他用具收拾好,而後才說:“小陳,大家都很歡迎你來和我們同甘共苦,辦公用品都給你準備齊全了,你看看還需要什麼盡管提出來。”同樣的歡迎,一個空洞無物,華而不實;另一個卻沒有任何恭維之詞,但領導的欣賞早已落實在無聲的行動上,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部屬調走也是一樣,彼此相處已久,疙疙瘩瘩的事肯定不少,此時用語言表達領導的挽留之情很不到位,也不恰當。而沒走的部屬又都在眼睜睜地看著要走的部屬,心裏不免想著或許自己也有這麼一天,領導是怎樣評價他呢?此時領導如果高明,不妨做一兩件讓對方滿意的事情以表達惜別之情。
唐太宗李世民很會利用這些機會,來表達自己對有才能的大臣的賞識,以攏絡人心。有一次李世民吃瓜,覺得味道甜美,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杜如晦,於是悲從心起,停口不吃,叫人拿著剩下的一半瓜送到杜如晦的靈前祭奠。唐太宗李世民如此恩賜亡臣,使其他大臣深深感動,也都兢兢業業在自己的位子上盡忠。
行貴言輕也是中國的傳統,體現了傳統領導方法中重友誼、重感情的倫理色彩,在現代社會中亦應發揚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