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美國詩人佛洛斯特從說話的角度,把一般人巧妙地分成兩類:第一類是滿腹經綸,卻說不出來的人;第二類是胸無點墨,卻滔滔不絕的人。
佛洛斯特的觀察相當深入,我們經常看到一肚子學問而訥於言辭的人,也不時聽見不學無術的人廢話連篇。因而,交談最根本的條件是:既要有充實而有價值的內涵,又要善於表達,使人聽得痛快,而且回味無窮。所以“有話可說”實在不是容易的事,要達到“言之有物”的境界,更要不斷學習,力求充實自己。
平心而論,中國傳統並不鼓勵人研究交談方法,頂多不過提出若幹基本原則,讓各人“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可是,大部分人卻沒有能力去體會並運用這些原則,甚至誤解“巧言令色,鮮矣仁”的道理,弄得簡直不敢開口。
然而在當今社會,社交場合交談藝術卻實在是應世的第一要訣,不可不細加研究。律師出身的美國參議員、也是美國最著名的演說家之一——戴普曾經說過:“世界上再沒有什麼比令人心悅誠服的交談能力更能迅速獲得成功與別人的欽佩了,這種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培養出來。”
的確,能夠在交談中把意思有效地表達出來的人,走到哪裏都可以出人頭地。他們不但可借口才引起旁人的重視,也比一般人擁有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一個人必須了解:如何探尋事物,如何說明事理,以及如何進行說服性的言談,才能獲得他人的支持。
語言表達能力是管理者的一項重要能力,也是一種基本功。語言能力反映人的思維能力、社交能力以及性格、風度。
管理者在工作中主持會議、製定政策、文件,上傳下達工作指令,接待來訪,參加社交活動,發表演講和個別交談……都需要語言表達能力。
管理者的語言能力主要表現在語言的分量、語言的邏輯性和語言的幽默感三個方麵。語言的分量由詞意和態度兩因素構成。詞意是指語言的本意,態度是指表達時的輕重緩急和所持的表情、情緒。語言的詞意要求語言能準確的表達思想,不要詞不達意,廢話連篇。管理者需要注意語言分量,貶意的語言分量過重,容易令人傷心,背上思想包袱;如果過輕,則達不到啟發人、震動人、教育人的目的。反過來,褒意的語言過重,容易使人驕傲自滿;過輕則對人起不到鼓舞作用,也許會令人感到失望。
管理者語言的邏輯性,就是要使語言嚴謹、有條有理、無懈可擊、令人信服,要做到前後呼應,因果聯係緊密,這樣就能緊扣聽眾的心弦;否則,就會顯得羅嗦、冗長,言之無物,東扯西拉,令人乏味。語言的幽默感,能使管理者更好地團結群眾,造成輕鬆、愉快的氣氛,促成群眾與管理者的思想感情的交流,使群眾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觀點、主張和思想意圖,同時也有助於改善新經理自己的形象。
語言表達能力分為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和書麵語言表達能力。
口頭表達能力,也就是口才,就是將自己的思想、觀點、意見、建議運用最生動、最有效的表達方式傳遞給聽眾,對聽者產生最理想的影響效果的一種能力。管理者的口頭表達能力主要包括:在各種會議上的演講能力;對不同對象的說服能力以及麵對複雜情況應付各種“對手”的答辯能力。
在新聞傳播日益先進的現代信息社會,各級管理者都有可能隨時遇到記者的采訪;都要在必要的會議和必要的場合發表演說;在各種社會活動中,隨時有可能主動或被動地答辯一些問題,在這裏管理者的口才就表現出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