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說“不”,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否定,它同時還是一種思考、一種懷疑。善於思考的管理者、敢於懷疑的管理者往往有一股特有的氣質,也潛藏著一種巨大的創新潛能。所以管理者說“不”,既是一種鍛煉,也是一種老練。
(1)該說“不”時就說“不”,既不要意氣用事,也不要錯失良機。
唐初魏征是對李世民說“不”的諫官。
宋朝包拯是對皇權王法說“不”的清官。
晚清林則徐是對洋人說“不”的清官。
世界之所以不會冰冷,是因為我們的內心不消沉;生活之所以充滿陽光,是因為我們的身上有熱情。
我們的生存空間是一個巨大的磁場,場內、場外都需要我們用愛投入。
在文明社會中,應該懂得如何饒人,不能以一種仇恨的態度去斤斤計較。
讓人不是怕人,而是一種風度和境界。無論是順境逆境,坦然的處世態度,往往會使人更明智、更聰明。所以,該說“不”時說不,會轉危為安。
(2)有人認為“寬恕是一種比較文明的責罰”。隻有在有權力責罰卻不責罰的時候,才是一種寬恕;隻有在有能力報複卻不報複的時候,才是一種寬恕;掌管人的一大寶典,就是要有這種寬恕、寬容的品德。
(3)正確就說正確,錯誤就說錯誤,這種行為叫正直。
狄仁傑是唐高宗朝中重臣。一次兩個武官誤砍昭陵的柏樹,按律應削職為民。而高宗卻意氣用事,下令斬首。
按理說,皇上金口玉言,要斬一人還不是容易的事嗎?
可是,狄仁傑說:“此二人所犯的不是死罪,不應該殺頭。”
高宗說:“他們竟敢砍昭陵之柏,我若不殺他們,就是不孝。”
狄仁傑仍極力堅持不能判死刑。
狄仁傑道:“犯言直諫,自古以來都認為是很難的事,臣以為若遇上夏桀、商紂那樣的暴君,那自然很難;但若遇上堯、舜那樣的賢君,其實很容易。現在,按照法律來說兩人並沒有犯死罪,陛下卻下令斬首,這使大唐的法令失信於天下。這樣一來,人們將手足無措。如果因為一棵柏樹而殺武官,民眾將如何看待陛下?臣所以不敢接受這樣的命令,是擔心使陛下陷入不道的境地!”
經高宗仔細考慮,最後收回成命。
該說“不”時說不,會刀下留人。
(4)凡事一味冒進,是很危險的事。
凡事過分穩重,也是危險的事。
曾有人把世界看作是一個上帝安排的賭場,把世界看成是冒險家的樂園。
康德說:“人的心中有一種追求無限和永恒的傾向,這種傾向在理性中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冒險。”
新的生存方式,理想的生存方式就潛在於平常的自下而上的方式中,隻有具備探險的勇氣才能發現它。
隻有具備冒險意識,無所畏懼,勇於探索和實踐,你的潛能才能發揮出來,從而力挽狂瀾。
戰國時,秦軍在趙國的長平擊敗趙軍,秦將白起乘勝追擊,並一直逼近趙都邯鄲,趙國危在旦夕。趙孝成王便派平原君趙勝帶20位門客尋求支援。
平原君到楚後,與楚考烈王談判出兵事宜,但長時間無結果。
此時,隻見毛遂投劍出鞘,按著劍柄,雄赳赳地走了上去。對平原君說:“楚趙聯合抗秦的事,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清楚,談了半天,怎麼還不能定呢?”
本來就瞧不起趙的楚考烈王怒道:“你還不退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王說話,你沒資格插嘴。”
毛遂按劍作出擊殺的架勢,搶前幾步說:“大王之所以敢於這樣不禮貌地斥責我,是因為楚國人多吧!可是現在在這10步之內,你就沒有這麼多人了,你的性命完全在我掌握之中。過去我聽說過,商湯曾以70裏地而奪得了夏的天下;周文王姬昌也以百裏的封地而滅掉了殷紂,他們靠的不是人多,而是靠威望和德行。如今楚國有土地5000裏,能打仗的人上百萬,本來是最有資格做霸王的,可是前些年卻幾次敗給秦將白起,首戰丟了北方重鎮鄢郢,再戰被白起燒了夷陵,三戰丟了國都郢,遷都到陳,使你們的先王都跟著遭受侮辱。這本來是百世的怨恨和恥辱,難道大王你忘了嗎?所以,要聯合抗秦的,應該說是楚國,並不僅僅隻是趙國!”
楚考烈王在毛遂刀劍威逼下,連連點頭稱是。當即,楚國立即決定發兵救趙。
毛遂在危難中對楚王說“不”。
這一聲“不”力挽狂瀾,正是通過冒險精神所致的。
管理者對兩麵派敢於說“不”,表明在事非麵前不低頭,在謊言麵前不退縮。
對該說“不”時說“不”的管理者,下屬會認為他表達了自己的心聲,對其更加尊敬和愛戴,這是一門很需要學的管理藝術。對於有敢於說“不”的勇氣的管理者,下屬當然會對他的勇氣予以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