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廣而告之的炒作計(3)(3 / 3)

活躍在製藥行業的“學術營銷”和其它行業一般企業創業史的出版,之所以常遭詆毀是因為太過功利,把學術商業化和把企業傳奇化,都是對讀者利益的漠視,因而很難得到讀者的讚譽。對於企業出書熱的現象,是毀是譽就要看企業出的是什麼樣的書,是否真有學術成份?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是否有貢獻?對行業的發展是否有推動作用?對廣大讀者是否有幫助?這就決定了企業所出的書是否有價值。同時也決定了出書對企業品牌推廣的幫助程度,對企業營銷的促進作用的程度。

企業出書〈當然是指出版對公眾有益的、具有學問價值的書〉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出書的唯一條件就是企業要有相關的專業人才,這種人才還要對所在領域的專業有著深刻的認識和獨到的見解。但在許多學術領域裏,企業有相當的素材優勢,也不能否認一些企業裏頭具有作學問的人才,隻是許多企業太過功利,缺少長遠的眼光,也對出書能否有助於企業的發展、創利等利益認識不足,所以中國沒有出現更多的“國廣一葉”。

情景再現2:

近期,遲宇宙在其新書《聯想局》中大肆披露聯想集團請其寫作聯想曆史經過,引發了媒體對企業出書行為的關注。在眾多媒體的層層深究下,企業出書模式也被揭露出來,簡單而言,主要有:1、企業找到一家出版社,由其組織作者寫作;2、企業直接找相熟的著名記者寫作,等書完稿後再找出版社出版;3、企業花錢找幾個寫手,完全按自己的想法攢出一本書,然後找一家出版社出版。以上三種模式中,第二種因作者多為著名記者,有相當的社會影響力,故尤為矚目。

詭計揭秘2:

經商成功則出書立傳是中國商人們的傳統思維,或者說,是中國傳統商業文化的組成部分。走進一些“百年老店”的資料室,往往能看到不少記載創業曆史的書籍,這些圖書的出版年代,遠的甚至可以追溯到清朝。在市場化的今天,企業出書屬於市場規則允諾的行為,在不違反出版法規的範疇內,如何吹噓自身的成功本應是企業的自由。然而,縱觀現今層出不窮的企業史書,不但在宣傳炒作上屢屢強調“客觀”、“公開”,在作者的選擇上更是經常邀請著名財經記者充當寫手,借作者的身份卓顯內容的客觀性。企業為了推銷這些書籍而通過新聞發布會、廣告等種種營銷行為,暗示內容的公正,在很大程度上對讀者產生了誤導,損害了讀者的正當知情權。

情景再現3:

中信出版社的新書《跨越——柯達在中國》在京首發。18日,在2005年北京圖書訂貨會的現場,該書的簽字贈書儀式被讀者圍得水泄不通。與此同時,中信出版社還推出了由著名作家淩誌軍所寫的《聯想風雲》一書,該書首印的20萬冊在短時間被各地經銷商搶訂一空,一度出現了經銷商排隊訂書,晚來的經銷商訂不到貨的火熱場麵。而在年初,適逢海爾集團成立20周年之際,青島出版社也推出了《海爾品牌之路》,《海爾的故事與哲理》和《海爾人話海爾》叢書。

在此之前,聯想集團的《聯想為什麼》、百龍公司的《總裁的檢討》及華為公司的《走出混沌》等書因為滿足了人們對成功企業探詢的好奇心,一度是排行榜上的熱銷書籍。

詭計揭秘3:

中國的很多企業家或是讀者對於世界五百強企業成長曆史都非常關注,比如沃爾瑪、IBM、微軟、可口可樂等公司,有關這些企業的傳記也一直是經管類圖書貨架上的搶手貨。

這個時代需要英雄,優秀的、成功的企業家是這個時代的精英,大眾心理需要成功的模式,很關注這些人在企業轉型和公司創業的過程中是如何把握機會的,值得注意的是,以企業為對象寫的書出發點不是為了塑造英雄,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層麵上看問題,全方位展現一個企業的發展過程、戰略、組織結構等內容。

在兩年前,企業出書的風尚還沒有形成,那時柯達還沒有推出自己的書,當時,很多MBA的案例中心都希望能夠收錄一些有關柯達的故事,特別是柯達在中國達到很高的本地化程度的過程。這樣的成果,很多人願意探索是怎麼一回事,但企業的成長沒有固定的套路,書中呈現的隻是我們的做法,但不一定都是真理和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