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計揭秘1:
實際上,無論是消費者還是廠家,對過度包裝似乎都心懷不滿,那麼為什麼市場上那些過度包裝的商品還是那麼好賣呢?
遼寧省社會科學院梁啟東教授一語中的——豪華過度包裝現象反映了目前社會普遍存在的節約消費意識不足,以及迫於人情、麵子的奢侈、浪費型消費行為的流行。正是消費者對商品尤其是禮品型商品過於高檔化、體麵化的消費追求,才使商家挖空心思在包裝上做足“花樣文章”。“要從限製豪華、奢侈、浪費型商品的超額利潤入手研究對策,並增強消費者的節約意識,才能鏟除過度包裝生存的土壤”,梁啟東教授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雷頤認為,過度包裝似乎已不再隻是一種經濟現象,而是一種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它反映出一種奢侈消費的趨勢。過度包裝問題已經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而正在流行的奢侈消費文化,更應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專家指出,過度包裝雖是市場經濟的產物,但不是成熟的市場經濟的必然。傳統的物品被過度包裝後功能異化,甚至成為行賄、炫耀的載體,很大程度是由於非正常的消費心理和不正當的競爭行為造成的。因此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社會營造合理包裝、節約光榮的消費氛圍。
情境再現2:
2009年9月,慧聰鄧白氏研究聯合和訊網進行了中國居民奢侈品消費的網絡調查。
名表名車遊艇“最奢侈”
奢侈品的定義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每個人對奢侈品的理解均不相同。調查表明,名表、名車和遊艇是中國人眼中三個最貨真價實的奢侈品,這其中名表的購買率近40%,被調查人群中約87%的比例至少擁有一塊手表,擁有的最新手表的平均價位為1.42萬元,顯示了中國人對名表的情有獨鍾。
詭計揭秘2:
從心理學角度:購買奢侈品的消費心理主要有以下幾種:炫耀,以獲得尊重或認同。對紳士來說,對珍貴物品消費是博取榮譽的一種手段,從而獲得與消費相關的社會地位;社會效仿,它根源於一種名人的示範效應,同時具有獲得社會認同和自我實現的雙重心理;自我實現,根據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奢侈品作為成功人士的非必需品,是高於普通的物質需求以及情感和自尊需求的,因此可視作為“自我實現”的一種需要;個性化,即在個人主義的現代社會,人們都有自己的需要,這種奢侈品需求及其消費行為有著更高的個性要求。
從消費行為上:對購買的奢侈品一般不做太多的學習或研究,大多是衝動之下瞬間做出決定,尤其熱衷於展會中購買,偏愛買最貴的、最知名的頂尖品牌。這些消費行為表明,目前的奢侈品消費者中更多的是“用消費來炫耀”,是一種盲目的社會效仿。
情景再現3
一個朋友狠下心買了輛高檔轎車,結果不到一年價格跌去好幾萬元,我對他深表同情時,他說,其實他心疼的不是那幾萬塊錢,而是價格下跌後,他愛車的檔次也跌了下來。這位朋友沒說出來的潛台詞是,愛車的檔次跌下來之後,他的麵子也跟著跌了下來。
天津一個商場兩周內賣出了20多部Vertu手機,這手機多少錢?最便宜的好像4萬多,最貴的20多萬,天津人嘛什麼時候這麼有錢了呢?按照凡勃倫物品的兩種效用來分析,用一部20多萬元的手機打電話時,耳朵和嘴巴使用的通話功能可能隻有幾百元,其餘的20萬元都打在臉上了;又有新聞說,天價年夜飯價格再創新高,達到了20萬元,同理,在享用一頓20萬元的年夜飯時,舌頭和胃享受的大概也隻有幾百元,其餘的部分也都吃在臉上。
詭計揭秘3
很多時候,我們買一樣東西,看中的並不完全是它的使用價值,而是希望通過這樣東西顯示自己的財富、地位或者其他,所以,有些東西往往是越貴越有人追捧,比如一輛高檔轎車、一部昂貴的手機、一棟超大的房子、一場高爾夫球、一頓天價年夜飯……製度經濟學派的開山鼻祖凡勃倫稱之為炫耀性消費,他認為,那些難於種植並因此昂貴的花並不必然比野生的花漂亮,對於牧場和公園,一頭鹿顯然沒有一頭牛有用,但人們喜歡前者是因為它更加昂貴、更加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