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儲備資源(2)(2 / 3)

縱觀國內外諸多知名企業的發展曆程,我們可以看到:一家企業走向成功,往往是在企業的外部環境和企業的內部要素發生了重大變化的時候,企業的管理者做出了正確的判斷,抓住了時機,製定了科學的經營管理決策,因而給企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並使得企業的盈利水平走上了一個新台階;而一家企業走向失敗,往往是在企業的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發生重要變化的時刻,企業的管理者沒有覺察到相應的變化而無動於衷,或者是企業管理者對相關變化做出了相反的判斷而做出了錯誤的決策,或者是對相關變化做出了超前預測而過早的采取了行動,不論是哪一種錯誤,最後都可能給企業帶來重大損失,並使得企業的盈利水平跌落到了低一級的台階上。

由此可見,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最重要的責任就是敏銳地觀察到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的重大變化,在這些為數不多的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決策,避免重大的失誤。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基本上可以保證企業一路走好。相反,如果在這些為數不多的關鍵時刻犯了重大錯誤,則無論以後在日常經營管理活動中如何努力,一般都很難挽回敗局。

在這些為數不多的關鍵時刻,一定要牢牢記住一個最重要的原則,那就是謹慎穩健、保存實力。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大多數都十分強調這個原則。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者巴菲特說:“投資隻有兩條法則—一號法則:不要賠錢;二號法則:牢記一號法則。”巴菲特還說:“隻要能夠盡量避免犯重大的錯誤,投資人隻需要做很少幾件正確的事情就足可以保證盈利了。”另外一個全球最為知名的投資者喬治·索羅斯則以“先生存,再賺錢”作為自己的投資原則。《孫子兵法》通篇都以保存實力作為基本指導思想,比如,《孫子兵法》說“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意思是說,成功者都隻是在對勝利有絕對的把握時才會采取行動,而失敗者則往往是在開始行動之後再想辦法求得勝利。《孫子兵法》還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在另外一個地方又提到:“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意思都是說,自古以來的成功者,首先要避開自己被打敗的可能,再去尋找打敗敵人的機會。對此,現代的軍事謀略家毛澤東做了最為形象的詮釋,他在實踐的過程中提出了“打得嬴就打,打不嬴就跑”的戰略方針。的確,“毀樹容易種樹難”,賠錢容易賺錢難。如果犯了一個大的錯誤,很有可能就會因此前功盡棄、甚至翻身無望。可能有人會說,史玉柱不是在失去了一切甚至成了“全國首負”之後重新站起來了嗎?而我要說,史玉柱是幸運的,幸運的是他並沒有失去一切,除開他還擁有腦白金這個產品之外,更重要的是,以“四個火槍手”為代表的核心管理團隊並沒有離開他,在“巨人”倒下之時,整個管理團隊的二十多人幾乎都沒有離開他,而且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領到一分錢工資的情況下對他不離不棄。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曾假設性地說過:“就算有一天我的全部工廠被大火燒毀,隻要和我一起奮鬥的這些人還在,不出一年,我就會重新成為百萬富翁。”史玉柱則用一個活生生的案例對卡耐基的話做了一個注腳。即使是史玉柱,他後來也說:“有人說我豪賭,恰恰相反,我是膽子最小的人。我投一個產業,有幾個條件:首先判斷它是否為朝陽產業;其次是我的人才儲備夠不夠;還有資金是否夠,目前的現金是否夠;如果失敗了是否還要添錢,如果要添錢我是否準備得足夠多。我的觀點是,寧可錯過100次機會,也不瞎投一個項目。”因此,作為企業的管理者,首先考慮的不應該是“我們應該怎樣才能賺錢?”“我們能賺多少錢?”。作為企業的管理者,首先要考慮的是“我們有沒有可能因此遭受重大損失?”“如何才能避免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