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恨不得今日出兵,明日便殺了曹操,後日就得到玉璽,一聽要三年,眉頭一皺,低頭沉思。
審配素與田豐不和,見袁紹神色如此,心中喜悅,忙道:“不然,以明公之神武,撫河朔之強盛,興兵討曹賊,易如反掌,何必要遷延日月?”
袁紹大喜,問道:“正南有何良策?”
沮授未待審配開口,搶先說道:“製勝之策,不在強盛。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練,比公孫瓚坐受困者不同。今棄獻捷良策,而興無名之兵,竊為明公不取。”
郭圖道:“非也。兵加曹操,豈曰無名?公正當及時早定大業。願從鄭尚書之言,與劉備共仗大義,剿滅曹賊,上合天意,下合民情,實為幸甚!”
袁紹猶豫不定,愁眉苦臉,心道:唉!每次議事都是這樣,田、沮二人一種意見,郭、審二人一種謀略,不相統一。
四人均見識不凡,都說的有理,不知道要聽誰的。
更有甚者,四人各執一詞,四種意見,就像一群蒼蠅在底下嗡嗡亂叫,聽起來讓人不勝其煩。
都說我四世三公,帶甲百萬,風光無限。怎知我議起事來,頭大如鬥,每每幾欲暈死過去。
四人見袁紹猶豫不決,便各使看家本領,將議事大會變成了辯論大會,你一言我一語,爭鋒相對,互不相讓。
這一場辯論倒也進行的有生有色,精彩異常。其中自不乏連珠妙語,經典片段,聽得在場諸臣是如癡如醉,暗暗喝采。
袁紹越聽越煩,就在此時,許攸、荀諶自外而入,上前施禮,袁紹一揮手,道:“且住!”
四人忙停止爭論,袁紹對許、荀二人道:“今鄭尚書有信來,令我起兵助劉備,攻曹操。劉備亦說讓我攻曹,事成之後欲以傳國玉璽相謝。你們說是起兵呢?還是不起兵呢?”
許、荀二人互視一眼,又看了看郭、審二人,主意已定,同聲說道:“明公以眾克寡,以強攻弱,討漢賊以扶王室,起兵是也。”
袁紹大喜,道:“你二人所見,正合我心。我意已決,出兵助劉討賊。”
當下便商議興兵。先令孫乾回複劉備,準備接應。
一麵令審配、逢紀為統軍,田豐、荀諶、許攸為謀士,顏良、文醜為將軍,起馬軍十五萬,步兵十五萬,共精兵三十萬,望黎陽進。
袁紹為了師出有名,采納了郭圖建議,令書記陳琳草擬檄文一紙,羅列曹操罪狀,號召各郡響應。
陳琳領命之後,不假思索,洋洋千言,一揮而就。
文中細列曹操之罪,袁紹看完這篇經典罵文之後,讚不絕口,當即命人將此檄文遍行州郡,並於各處關津隘口張掛。
檄文傳到了許都,曹操正患頭風,臥病在床,找了個美女給他按摩半晌,仍是覺得頭痛難忍,大聲怪叫呻呤。
正在此時,曹洪捧檄而進,道:“袁紹欲攻明公,令人作一檄文,羅列明公罪狀,號召天下響應。”
曹操一舉手,道:“念!”
曹洪捧檄在手,從頭至尾,念將出來。
觸目之處,盡是謾罵之詞,越念越害怕,越念越小聲。到後來聲音細如蚊蚋,不可聽聞。曹操乍聽之下,毛骨悚然,冷汗直流。
聽到極其氣憤之處,啊地大叫一聲,手指檄文欲待說話,怎料話到嘴邊,便覺頭昏眼花,暈了過去。
曹洪停止誦讀,邊上美女忙按壓曹操人中,將其救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