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參加工作那陣子,每逢部門開例會,科長和老師傅們正襟危坐地教導我們新同誌要積極要勤快,要盡快融入到企業中來。聽見這話,所有新來的毛頭小夥子誰也不敢怠慢,一個個早出晚歸,見桌子就抹,見掃帚就刷,見領導就敬,見師傅就招呼。可好景不長,不到三個月,除個別意誌堅強者還在那兒咬緊牙關外,其餘全部泄了氣。原來理應身教甚於言教的科長、師傅們既不回應也不領情,在他們看來先到為君,後到為臣。既是臣,是奴才就應該為我們提開水掃地。
類似上麵情形的事還有很多,恕不一一列舉。所以中國農耕社會雖然是一個大力倡導勤儉的社會,但中國人的勤儉卻是尊卑有別,長幼有別,上下有別,強弱有別,公私有別的。不少人在家中是標準的勞模,到外頭卻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大老爺;花自家的錢是錙銖必較,一分錢放在脖子上轉三圈,花公家的錢似流水,一擲千金笑眯眯。
15、謙讓
某鄉紳一日大宴賓客,山珍海味一口氣上了幾十道,卻很少有客人動筷,大夥兒謙來讓去,誰也不願多吃一口,生怕別人誤以為自家窮得揭不開鍋,沒上過台盤。人人擺出一副吃慣西餐大菜的神氣,指點餐桌,激揚文字,僅作象征性地表示。可事有不巧,一陣狂風刮過,滅了蠟燭,全體立即陷入一片黑暗中,正當主人為情急之下,找不到火而忙不迭抱歉時,忽聞一聲撕心裂肺的慘叫,主人大驚失色,等到點上蠟燭一看,不多不少,但見七把叉齊刷刷地插在一雙正死死抓住盤中烤雞的手上。
這是一幅展示國人謙讓精神的生動圖畫。但還不夠,要想完整地表現我們博大精深的謙讓文化,還得加上梁實秋先生有關讓座時的精彩段子:一群客人擠在客廳裏,誰也不肯先座,誰也不肯坐首座,好像‘常常登上座,漸漸入祠堂’的道理是人人所不能忘的。於是你推我讓,人聲鼎沸,輩份小的,官職低的,垂著手遠遠的立在屋角聽候調遣,自以為有占首座或次座資格的人無不攘臂而前,拉拉扯扯,不肯放過他們表現謙讓美德的機會,有的說:“我們敘齒你年長!”有的說:“我常來你是稀客!”有的說:“今天非你上座不可!”事實固然是為讓座,但是當時的聲浪和唾沫星子卻都表示象在爭座,主人腆著一張笑臉,偶然插一兩句嘴,作鷺鷥笑。這場紛擾要直到大家的興致均已低落,該說的話差不多都已說完,然後急轉直下,突然平息,本就該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並無苦惱之象,而往往是顯得躊躇滿誌,顧盼自雄的樣子。
看過一出謙讓的鬧劇,我們對謙謙君子們的真情實意該略知一二了。究竟什麼是謙讓呢?謙讓由謙和讓兩出戲組成,謙是引子,謙是為後麵的讓做準備,做鋪墊;讓才是目的,才是主題。卑者幼者謙,尊者長者也謙,到底誰讓誰呢?當然是卑讓尊,幼讓長。因為謙讓文化是禮治文化的一個分支,卑者幼者功再大,水平再高,麵對尊長時也得先自謙自貶一番:“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大家的支持,離不開上官和老先生們的幫助”;“我雖然有了一點小小的進步,但跟在座的老先生們相比,還差得很遠,還需要繼續學習,繼續提高”;“我前麵雖從事過部門管理,有一定的組織指揮能力,但跟李大人相比,還有明顯的不足,還難以勝任新的領導崗位”。
謙卑、謙卑,一謙就卑。“你既然曉得還趕不上我尊長,那你就得按禮讓文化的要求給我從名利身邊讓開。我尊長者雖然也謙,但不過是虛晃一槍,我作為尊長的客觀現實是存在的,是誰也否定不了的。叫你們卑者幼者自謙,就是怕你們出了點成績,有了點進步就不知道姓什麼,分不清高低貴賤,妄想在分配實利時和我們尊長平起平坐。”所以,尊長的謙讓是形式上的謙讓,禮儀上的謙讓,而卑幼者的謙讓才是名利上的謙讓,真正的謙讓。
讓卑幼者在名利麵前先謙後讓,比粗暴地,直接地讓他們走開要藝術得多,含蓄得多,體麵得多。農耕社會的尊長們真正是手段高明,用心良苦喲!既能穩穩當當,兵不血刃的獲得實利,又不失優雅瀟灑的謙謙君子之風。名利雙收,好一個神奇的謙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