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中國企業的病根子(7)(3 / 3)

“前村的李鄉紳,富得流油,家中的金銀車載鬥量,方圓百裏之內幾人不種他的田,不吃他家的飯?就連省上的劉大人見了他也敬三分,但結果又咋樣,也不過前年一場官司就人財兩空,門可羅雀。為什麼打官司,還不是府裏那班人看他有錢,做好了圈套讓他鑽的唄”。

“還有東鄉的孫老爺在外頭做官,貪得無厭,什麼錢都敢拿,連朝廷撥下來的賑災款都敢碰,到後來終於東窗事發,鋃鐺入獄,那下場也夠慘的了,貪心煩惱多呀”!

他們會晃著腦袋唏噓再三:“錢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太多有啥用?良田萬頃,日食一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人生在世何必為了那富貴的虛名,整天勞形傷神,自討苦吃,還是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實在啊”!

聽聽他們的感慨,也蠻有道理,尤其是在那樣的環境,那又是怎樣的一個環境呀!

一來所有一本萬利,無本萬利,包贏不輸的買賣全都被官府壟斷。就算是精明能幹的小民也隻能發點小財,頂多豐衣足食,要想發大財,做富豪,成功的可能性極小,微乎其微。想不知足,想不小富即安也沒招。

二來生產力水平低下,基本靠天吃飯,全社會可供分配的物質資源很少。平民百姓不知足,不肯小富即安,也就意味著在有限的物質資源分配中占據更多的份額,這勢必與統治階層的利益發生衝突,統治階層從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出發,當然會希望平民百姓都滿足於自身做奴做婢的現狀,滿足於每日的粗茶淡飯,能安分守己,順時聽天。所以,知足在中國曆來是一種受到鼓勵的美德,知足的人容易讓上官放心,容易得到上官的信賴,而不知足則代表著野心勃勃、功高震主、危及上司的穩定與安全。

三來交通落後,信息閉塞,一個村落一座城池就是一個獨立封閉的社會。在這些獨立的小社會中,某個家庭能達到小富就令人稱羨,就門楣生輝,主人就有成就感,這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沒有大富、巨富,我小富就是大富、巨富,就是大王也。”

知足之人果真能常樂嗎?未必,這裏的足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足,真正的滿足無需通過理性的認知才能獲得,而是在欲望、需求獲得滿足之後自然而然的事。饑餓的人一頓酒足飯飽後;疲憊的人好好睡上一覺後;進京趕考的人金榜題名後;有情人終成眷屬後;無需自己對自己講我應該滿足了,才會滿足。

因而,知足常樂大多是聊以自慰的話和勸人的話。自己的追求無法達到,為了求得內心的平衡,回過頭來看看,不如我的人大有人在,於是歎口氣:“算了跟他們相比,我還算可以,應該知足了”。看到自己的親朋好友不滿於現狀,而又無可奈何,便走過去拍拍他的肩膀:“好啦,別不知足,你要錢有錢,要地位有地位,多少人巴望著還得不到呢?”

知足常樂的足是比上不足的足,這種足是低標準的足,低層次的足,象錢夠用就行,夠吃夠喝就行,有個地方混混就行等。這樣的足或許能讓頭腦簡單的人真的滿足,而且從此快樂起來,但決不能使誌存高遠者滿足。如果硬要講誌存高遠者也會知足常樂的話,那麼他們的知足隻是為了求得內心的安寧,人身的安全不得已而知足。於其說是知足常樂,倒不如說是知足常安,知足了,激流勇退了,方能保住有限的榮華富貴。否則,不要說高遠的誌向實現不了,就連身家性命也成問題。

宋太祖趙匡胤看到他的元勳們,功成名就後仍不知足,還不趕緊全身而退,便幹脆跟他們把話挑明:“人生如白駒過隙,所欲富貴者不過多得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日飲酒相歡,以終無年,君臣之間而無嫌猜,不亦善乎?”幸好他的元勳們也是些一點就通的人,都曉得知足常安的道理,不象朱元璋的窮哥們那樣拎不清,不知足。因而,趙匡胤才得以留給後人“杯酒釋兵權”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