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中國企業的病根子(3)(2 / 3)

隨意和循規蹈矩是一對矛盾,隨意性一大就沒有規矩。今天是是的東西,明天就變成非,是非不明,黑白不清,下麵的人不知道怎麼辦,左右為難,無所適從,大量的精力消耗在對長官意誌的主觀揣摩上,費神費力,效率低下,效率低下是隨意的必然產物。

順便一提的是:中國人確定規則總喜歡留有餘地,時常要在基本的條條杠杠後補上一句:“在特殊情況下如何如何”。看起來好象是麵麵俱到,滴水不漏,既抱了西瓜又揀了芝麻。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國人心目中的特殊情況大多是有利於暗箱操作者的局部利益和放不下的眼前利益。好端端的規則,一旦允許“在特殊情況下如何如何”,實際執行時就會變得麵目全非,不但特殊情況下的芝麻沒有撿到,而且連普遍情況下的西瓜也沒抱住,規則成為一紙空文。

所謂隱秘即包含了兩層意思:1、是規則的製定和運用在幕後進行。2、是規則本身對老百姓深藏不露。老百姓不知法就很容易犯法,犯法後該怎麼處罰又取決於暗箱操作者對規則的自由運用,怎麼對操作者有利就怎麼辦,而且每次都不難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獨斷的掌權者為何死死抱住暗箱不放,就在於暗箱中自己的利益多多,不可告人的秘密多多。遮掩暗箱的惟幕一朝落了,一切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西洋鏡被揭穿,戲沒法往下演,虛假的神聖的角色光環消失殆盡,暗箱操作者便無利可圖,無計可施。

暗箱操作曆來也是滋生小道消息、流言蜚語的溫床,中國人自古就有熱衷於小道消息和流言蜚語的光榮傳統,甚至誰知道的小道消息多,誰知道得早,誰知道得細致,誰就受人崇敬,誰便高人一等。這就難怪中國的精英們做事總愛保持一種神鬼莫測的森嚴氣象了。因為越神秘,越沾沾自喜,越有水準,神龍才會見首不見尾,誰不希望被人尊稱為神龍啊!

5、道德教化

憑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和頭懸梁、錐刺股的求學精神,以及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曆史上為何沒有誕生一批彪炳千秋,堪稱世界級的社會與自然科學巨匠呢?原來,中國農耕社會尊師重教的目的不是為了發展科學,而是為了維持固有的社會經濟資源分配秩序。老師無非是一些皓首窮經的腐儒,教材也不外乎四書五經之類的道德文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推廣合於固有的社會經濟資源分配秩序的道德,才是尊師重教的出發點和歸宿。

中國農耕社會對道德教化的重視在世界各國史上是無與倫比,因而對後世的影響亦罕有其匹,以至於今天仍有人稱中國社會為恥感社會,以示與西方的罪感社會相區別。生活於恥感社會的人們言行舉止的取舍標準是周圍人的反應,是社會道德輿論的褒貶。如寡婦再嫁,雖然是天理人性的需要,但恐遭左鄰右舍的白眼,便隻有作罷;相反,為狐朋兩助插刀,雖然國法難容,但深受狗友讚賞,所以死不回頭。

中國農耕社會對道德教化極端重視了幾千年,其成效到底幾何呢?且不說秦二世、隋煬帝這等暴君和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的漆黑官府,單看被後人心馳神往的所謂淳樸民風。孔子周遊列國,閱曆深廣,他老人家的兩句話可作為我們穿越時光隧道的指南。“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吾未見能見其過而自內訟者也”。或許孔子所處的年代是一個王室式微,天下紛爭,兵禍連結,道德淪喪的年代,算不得數。再看曹雪芹筆下的和平年代的道德風景又是咋樣?“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金錢忘不了……”;“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愛,君死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女誰見了”。

不難看出,道德教化雖被中國農耕社會的統治者日日、月月、年年講在嘴上,掛在心上,但真正的效果卻微乎其微,乃至適得其反,無論是孔子眼中的社會眾生,還是曹雪芹視線內的男女老少,其所作所為與禮治道德所強調的婦女要從一而終,子女要孝順長輩,君子要視金錢如糞土,淡泊名利等準則還相距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