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中國企業的病根子(1)(3 / 3)

我們傳統文化中固然不乏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孟子“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乎掌”;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孫子“上下同欲者勝”等閃爍著真理光輝的思想,但它們並不能構成傳統文化的主流,它們大多停留在文人的閑談中、書齋中、夢想中。傳統文化的主流是而且必然是那些得到統治者默許或大力宣教、大力褒揚的對統治者有利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綱五常、三從四德,而隻有作為主流的傳統文化才能體現在對國民的教化中,體現在國家的剛性製度中,才能給千千萬萬的平民百姓的言行舉止打上深深的印記,才能去左右國民精神的塑造,傳之後世,留之久遠。

其次日本、亞洲四小龍和中國近二十多年創造的經濟奇跡,能證明傳統東方文化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嗎?不能。日本、亞洲四小龍和中國近二十多年創造的經濟奇跡絕非傳統東方文化的勝利,而是西方現代市場文化的勝利,它正好表明東方各國一旦勇敢地批判其傳統文化中封閉、守舊、反競爭、反創新、反人性、反公平的糟粕,很快就能為自己贏得一個富有生機與活力,文明和富裕的新天地。並且越是拋棄得幹淨徹底,越是前途無量,國家競爭力越強。對此,日本國的經濟發展的曆程就是典型的例子:明治維新使日本向西洋文化靠近一步,國家經濟也向前躍進一步;二次大戰後在美國的幹預下,向西洋的政治文明又靠近一步,國家經濟又向前躍進一步;眼下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的低迷,導致這種低迷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莫過於日本文化中還帶有大量的東方文化糟粕,與美國先進的市場文化相比,日本文化中的等級、保守、抑製創新的成份還有著不小的比重。所以當一個以創新為標誌的新經濟時代來臨時,日本就表現出明顯的底氣不足,無力與美國抗衡。

第三動輒有人講:一直到清朝前期,我們的綜合國力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隻是由於晚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與喪權辱國才飽受了列強的欺負。仿佛晚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乃曆史的例外、曆史的誤會。這種說法根本不能令人折服。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主流社會、主流價值觀,也就有什麼樣的基本國策與國力。晚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與喪權辱國並非從天上掉下來的超乎曆史規律的怪物,而是傳統文化糟粕的傳承結果。當西洋人也處於農耕社會或剛步入市場社會之初,我們厚實發達的農耕文化擁有相對的優勢;但當西洋人步入較為成熟、較為發達的市場社會時,我們的優勢則不複存在,落後挨打、衰敗亦在情理之中。

第四連外國人都崇拜孔子、老子、孫子,我們正宗的炎黃子孫卻反倒批判祖宗,反對祖宗?不錯。外國人是有崇拜孔子、老子、孫子的,但不要忽略了他們的社會基礎與所處階段,他們欣賞孔子、老子、孫子的某些觀念是為了彌補法治管理的不足,他們法治管理的基礎結實,難以動搖,我們有那樣的基礎嗎?沒有那樣的基礎而強行孔子、老子、孫子的主張就會陷入無窮無盡的混亂。這好比是資本主義國家也講計劃和宏觀調控,是否定就一定意味著我們的計劃經濟已走到了他們市場經濟的前麵呢?顯然不是,他們講計劃是為了彌補市場失靈,彌補單純微觀搞活的不足;而不象我們微觀還沒有搞活,還缺乏市場基礎,沒有學會走路就學著奔跑,能不跌得鼻青眼腫嗎?

第五珍惜傳統文化就等於愛祖國。這更是改頭換麵的崇古與守舊,真正的愛國者關心的是怎樣才能使祖國強大,而非靠放大靠玄想祖宗的光榮來迷惑自己、麻痹自己、找回自己,抱殘守缺決不等於愛祖國!胡適先生講得好:“人生的大病根在於不肯睜開眼睛來看世間的真實現狀”。硬將嚴重阻礙中國社會發展的文化糟粕,說成是博大精深和值得發揚光大的國粹,怎能不使千千萬萬個企業迷誤而後夭折,且至死不悟、至死不悔?如此的愛國是假,誤國是真,禍國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