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資本的對外擴張不可避免地對國有企業產生一定的影響,在這些影響當中,有積極的一方麵,也有消極的一方麵。下麵就從這兩個方麵來進行論述無形資本擴張對國有企業的影響。
一、無形資本擴張對國有企業的積極影響
無形資本的擴張對國有企業的積極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可以為國有企業帶來資金。由於無形資本的擴張離不開有形資本,無形資本最終是要依靠有形資本才發揮作用,所以,無形資本的擴張最終還是要體現在一些有形物質上,其中就包括資金投入。比如發達國家需要以無形資本為依托,在發展中國家進行直接投資,那麼必然要投入相應數量的資金作為基礎。而國有企業不僅無形資本數量少,而且其經濟發展也急需資金的投入。所以,很多發展中國家為國有企業的發展都出台了很多的優惠政策來吸引外來資金。資金是製約國有企業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無形資本的擴張也必然會給國有企業帶來相應數量的資金,這就在不同程度上滿足了國有企業資金的需要。
2.可以為國有企業帶來技術。無形資本中很大一部分屬於專利技術,這也是國有企業發展經濟所急需的。國有企業普遍麵臨技術水平低下,產品質量不高的局麵,所以,從發達國家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也是發展中國家國有企業普遍需要采取的措施。雖然發達國家不會把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輸出到發展中國家,但是,發展中國家也會從發達國家的較低層次的技術輸出中獲益。發展中國家的國有企業往往在某一方麵缺乏該種技術,即使在發達國家這種技術水平已經相對落後,但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國有企業來說卻是很先進的,在此基礎上,國有企業也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提升自己的科技實力。
3.可以為國有企業培訓人才。發達國家進行無形資本輸出時,由於發展中國家國有企業相應的人才儲備不能滿足發達國家無形資本輸出的需要,為了實現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本土化,人才方麵也需要有一定的供應。既然發展中國家的國有企業不能提供,那麼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就不得不對發展中國家的人才進行培訓,以滿足本土化生產和經營的需要,這樣也間接地為發展中國家的國有企業提供了人才儲備。國有企業在發展同類產業時,這些人才儲備也會為自己所用,為國有企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4.可以學習發達國家的先進的組織和管理經驗。發達國家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在企業組織和管理方麵積累了大量的經驗。這些經驗在實踐中往往已經被證明是充分有效的,而發展中國家的國有企業卻恰恰缺少這方麵的經驗。所以,發達國家的無形資本輸出和擴張,正好給發展中國家的國有企業提供了學習的機會。尤其是發達國家如果依靠無形資本在發展中國家直接投資建廠或者直接和國有企業合作建廠,這就為國有企業提供了學習機會。國有企業學習了這些先進的組織和管理經驗後,可以相應地使自己的經營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從而提高企業運轉效率。
5.通過引進發達國家的無形資本,主動與發達國家進行合作,利用發達國家的實力和影響,迅速打開國際市場,提高國際競爭力。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一般都是在世界上非常有影響的大集團,利用這些跨國公司的無形資本,改造自己的企業和產品,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通過合作還可以利用發達國家的銷售渠道和影響,把自己的產品銷售到國際市場上去。以墨西哥汽車工業為例,1992年,汽車工業的出口額已占墨西哥向OECD國家總出口的16%,在全國最大的5家出口企業中,第一、第二和第五名企業都是汽車廠。1993年,克萊斯勒、福特、通用、日產、大眾在墨西哥的外資企業出口額達78億美元。此外,1992年向美國出口的摩托車零件也達58億美元。
二、無形資本擴張對國有企業的消極影響
無形資本擴張是為了在全球範圍內追求超額利潤,無形資本被輸出到東道國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幫助東道國發展經濟,而是為資本所有者獲取超額利潤,客觀上對發展中國家的國有企業具有一定的衝擊和消極影響。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強化了發展中國家國有企業在國際產業鏈中的下遊位置。無形資本可以獲得超額利潤,而有形資本隻能獲得一般的利潤。發達國家向來是把發展中國家的國有企業作為自己的原材料供應商或者初級產品的加工地,而不是真正平等意義上的合作,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的國有企業不掌握核心技術的前提下更是如此。如印度軟件業和美國軟件業的關係。目前軟件出口占印度出口總額的15%左右,是增長最快的行業。有研究報告表明:印度有逾900家軟件外包公司和大約41.5萬名通曉英語的IT專業人士。在肯定印度軟件產業成績的前提下,我們不能不看到這種“軟件出口”的局限性。據統計,2001年在全球軟件產業總額中,印度隻占1.6%,與第一位的美國(占42%)相差極大,也遠不及歐盟和日本。印度的“軟件出口”,主要是為美國軟件公司進行加工,而加工者一般不擁有最終的軟件產品和知識產權,因此這種“軟件出口”主要不是產品和知識產權的出口而是軟件勞務出口。由於軟件沒有生產環節,印度的軟件工廠做的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產”,而是為美國公司做軟件開發中的部分工作,是一種“軟件代工業”。印度宣稱美國客戶購買的軟件產品中有60%是印度製造的,但同時有資料說,美國軟件的本國提供率是97%,這兩個數據表明,雖然美國用的軟件大量地利用了印度代工,但絕大多數軟件產品和知識產權仍屬於美國公司。而且當印度軟件業不滿足於技術含量較低的外包服務,向信息技術價值鏈的上遊推進時,美國等發達國家開始不斷設置障礙。在美國,已有5個州的政治家們主張以立法來限製州立政府從印度等國購買該類服務。同時也開始對那些需要遠赴歐美工作的印度專家限製簽證。從2003年開始,他們再也無法享有高枕無憂的簽證過程。某種程度上,美國國家安全局需要為此承擔責任,新滋生的貿易保守主義使簽證處理過程日益謹慎,雖然這一方式頗受輿論指責,但印度軟件公司對目前處境有口難言。印度軟件業的發展比較有代表性,雖然表麵上非常繁榮,在國際上出口創彙,在國內創造就業,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都非常羨慕——印度正在成為世界軟件大國。但是,在繁榮的背後我們也要看到問題的實質:印度的軟件業處於世界分工的底端,沒有自己的核心知識產權,無形資本的質量水平低,是在給發達國家打工。當印度想改變這種格局,往價值鏈的上遊發展時,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就開始設置障礙,不讓其擺脫現在的產業鏈位置。
2.擠占國有企業的市場,縮小發展中國家國有企業在國內外的發展空間,壓製和降低了國有企業在國內和國外市場上的競爭力。由於無形資本超強的獲利能力和產品的巨大差異性,發達國家利用無形資本生產的產品在發展中國家市場上是獨一無二的,這就完全壟斷了發展中國家該領域的市場,發展中國家的國有企業就失去了類似產業的發展空間。沒有了市場也就沒有了利潤來源,沒有了利潤來源,也就不能繼續發展,所以國有企業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經濟競爭力不斷下降。發達國家的無形資本不僅對生產類似產品的國有企業、民族企業形成威脅,而且憑借它的巨大獲利能力和企業本身強大的經濟實力,在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上可以向相關領域擴張,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實力。發達國家這些企業的每一步發展,都是以國有企業市場的丟失和企業實力的萎縮為代價的,獲利的是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而日漸喪失競爭力的是國有企業和其他民族企業。尤其是一些處於幼稚階段的民族工業,競爭實力本來就比較差,在發達國家強大的無形資本優勢麵前根本無法與之抗衡,會遭到致命的打擊。這樣導致發展中國家在某一工業領域不得不長期依靠發達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