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譚木匠,不能不說的致富秘密(1 / 2)

譚木匠這個品牌也許大家都見過。一個殘疾人,通過在小小的木梳上做文章,最終成就了一個企業的財富神話。對自己創業家史的坦然,對磨難的深刻體會,對顧客加盟商的誠實服務,讓譚傳華成為了木梳中的第一品牌,擁有了幾百家的連鎖店。

身殘誌堅,做木匠招聘銀行

18歲時,譚傳華下河撈魚,被雷管炸掉了右手。為了生活,他賣過魔芋,賣過紅桔,賣過塑料花,開過預製板廠,最後終於選擇了父親的老本行——當木匠,他在自家的豬圈裏開起了木梳廠。

1995年,譚傳華正式注冊“譚木匠”梳子商標。經曆了艱難的推銷之旅,燒過價值30萬元的不合格產品,搞過無數次技術改革,創辦過《快樂的譚木匠》宣傳漫畫報……1997年,譚傳華的小木梳終於獲得了較好的市場知名度。就在他磨刀霍霍準備大幹一場的時候,一個意外的難關擋在了麵前:由於沒有固定資產作抵押,銀行不願意貸款給這個靠生產小梳子為生的小企業,譚傳華後繼乏力。

1997年8月19日,對銀行苦苦哀求沒有結果的譚傳華憤怒了,在重慶一家報紙上打出整版廣告:譚木匠工藝品有限公司招聘銀行。在當時的中國,民營企業招聘銀行是一件國內外轟動的稀奇事,全國乃至全球1000多家媒體蜂擁而至,爭相報道“譚木匠招聘銀行現象”,並隨後在金融界、企業界引發了一係列關於“銀、企關係”的大討論。

最終,譚傳華獲得了銀行的支持,“譚木匠”的知名度也空前高漲。1998年春節,拿到貸款的他在中央電視台打出了自己的第一個產品廣告,這也是整個木梳行業的第一個廣告。第一個孩子再矮小也是排行老大,冥冥中他獲得了第一個搶先出頭的機會——“譚木匠”毫無爭議地成了中國梳子第一品牌。

“譚木匠”出名之後,其他木梳企業也開始蘇醒,商場終端競爭激烈起來。

另辟蹊徑,開專賣店

當譚傳華發現商場這條路不僅走得慢,而且有日益走下坡路趨勢的時候,他無意中嚐試建起來的幾個專賣店的營業額卻在節節飆升。

與其深陷於商場肉搏,不如另辟一條蹊徑,在專賣店上做文章。譚傳華立即請來當時大名鼎鼎的“餘明陽專家團”,為公司導入CIS,為了實施這個決策,譚傳華“鬥膽”花去了當年三分之一的利潤。同時他重新規劃企業戰略,撤出各地商場櫃台,將商業模式轉向專賣店連鎖加盟的方向。1998年3月7日,“譚木匠”與第一家加盟連鎖店簽約,從此譚傳華開始了特許經營的發展之路。

2001年,創業不到8年的譚木匠公司終於有了成為“百年老店”的雛形。

競爭大潮,不進則退

譚傳華的飛速成功,惹來眾多同行的不解。2004年3月,在安徽舉行的全國木梳業大會上,與會的所有廠商揚言要聯合起來打敗“譚木匠”,一些國外的谘詢公司也感到不可思議,覺得一個隻賣梳子的小店能做活已經很難,如何能開到幾百家?

譚傳華清楚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所以他拚命學習,像海綿一樣吸幹所有國內外企業的先進思想。同時,他還自創了一門“聊天學習法”,不斷找人聊天,對象有博士教授,有文人騷客,也有普通的員工,他總能從不同的人身上得到不同的啟發,改進梳子的生產和經營。

以產品開發為例,“譚木匠”圍繞“親情、友情、愛情、風土人情”的主題,年年滾動推出數百種新款式,如今已有2480個梳子品種,享有12種技術專利。這些款式的梳子以品種繁多、各店之間相異的優勢吸引了眾多顧客,也令所有的競爭對手望塵莫及。其實最開始,譚傳華的梳子隻有10來種,在聽取各方意見,不斷思考定位後,他很快成立了專門的研發部門,投入大量的資金,想了無數種辦法引進高級設計人才,大搞研究開發。他甚至不惜重金邀請國外的設計師來設計“戰略新品種”,人們往往由於太熟悉而熟視無睹,他請不熟悉中國市場的外國人來搞設計中國產品,一是必有獨到之處,二是有利於打入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