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零售商品的定價 (4)(3 / 3)

2提高價格的方法

企業經營者提高價格的方法很多,每種方法對消費者的影響不盡相同,經營者應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常見的價格調整方法有:

1.采用價格自動調整條款。企業要求消費者按照當前價格付款,但是交貨前由於通貨膨脹而增加的費用也應全部或部分支付。合同中自動調整條款規定價格可以按一定的價格指數(如生活成本指數)來調整。

2.通過產品分解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企業把原先免費送貨與安裝的產品分解為各個零部件,並分別為單一或多個零部件定價,實際提高整個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例如,許多餐館把按餐定價改為按菜單定價。

3.延緩報價。企業等到產品製成或交貨時才製定最終價格。

4.減少或取消折扣。減少常用的現金和數量折扣,規定銷售人員不可為了兜攬生意而不按目錄價格報價。

問題2.不同主體對價格調整會有什麼不同反映?

零售企業無論是降低價格,還是提高價格,消費者、競爭者和同行企業都會有不同的反應。零售企業應密切關注這些反應,以便采取相應措施。

一、消費者對價格調整的反應

要了解消費者對價格調整的影響,首先應了解消費者對商品價格判斷的依據。消費者對商品價格的判斷依據有兩個:一是商品的功能性價值;二是商品的心理價值。

1商品的功能性價值

消費者判斷商品價格與價值是否相符,主要著眼於商品的功能性價值,也就是說,付出的代價是否能換回他們認為相應的利益和效用。如果他們認為花一定的代價購買某商品值得,就會樂意購買;否則,就會拒絕購買。以蔬菜罐頭為例,蔬菜罐頭的價格不僅要考慮生產成本和采購價格等因素,還必須考慮家庭主婦們能夠接受的最高價格為多少。如果售價很低,家庭主婦們就會欣然購買;如果售價很高,家庭主婦們就寧願放棄蔬菜罐頭而自己動手燒菜吃了。消費者對商品的價格判斷製約商品銷售價格。因為商品是賣給消費者的。消費者認同,價格再高也能夠順利銷售;消費者不認同,價格再低也無人問津。

2商品的心理價值

同一商品的價格在消費者心中的價值差異很大。在商品銷售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現象,同一商品價格,有些消費者認為合理,而有些消費者感到難以承受。有些商品毛利很低,而消費者仍難以接受;有些商品毛利很高,卻十分暢銷。這其中除了市場供求因素外,主要由於消費者對商品價值和品質的認識程度不同,也就是說,商品的心理價值不同。

零售商在對商品價格進行調整時,要能夠充分了解消費者的價格心理,了解消費者可能接受的商品價格限度,按照消費者心理上的價格標準,使商品價格盡量接近消費者的心理要求。在消費者的心目中,通常把商品的價格看成是衡量商品價值和商品品質的重要標準,認為價格昂貴的商品,其內在價值和商品質量也相對較高;價格低廉的商品,其內在價值和商品質量也相對較低。有些並不富裕的消費者會通過購買高檔名牌商品以顯示自己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以此獲得心理上的某些滿足;有些並不懂藝術的顧客,舍得花高價購買藝術品和名人字畫,以反映自身有較高的文化藝術修養。

商品的心理價值使消費者在購買商品中,較少地注意商品的實用價值,並且它還會使消費者在購買商品中相互攀比。消費者對於企業的某種產品的減價可能會這樣理解:

1.這種產品的式樣老了,將被新型產品所代替。

2.這種產品有某些缺點,銷售不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