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題:
1、案例中的怪現象是什麼?
2、為什麼打價格戰不好?
問題 商品定價有哪些方法?
零售商品定價方法是零售商在特定的定價目標指導下,依對成本、供求等一係列因素的研究,對商品進行計算的具體方法。按商品定價依據的側重點不同,可分為成本定價法、需求定價法、競爭定價法。
一、成本定價法
成本定價法即以商品成本作為製定價格的基本依據。根據定價所依據成本的性質不同,又可分為下列幾種:
1成本加成定價法
成本加成定價法是按照單位完全成本加上一定百分比的加成來製定產品銷售價格的方法。即:
商品價格=商品成本×(1+加成率)
在這個定價法中,商品成本很容易知道,關鍵在於確定加成率。在理論上,能夠形成最大利潤價格的加成率為需求彈性係數的倒數。完全成本定價需要分攤間接成本。在確定分攤的標準時,不可避免地會帶有主觀傾向性的影響。同時該方法沒能考慮成本構成的各因素,忽視了市場競爭和供求變動的影響,使定價比較古板。
2加工成本定價法
加工成本定價法是對完全成本定價法的一種改進,即以單位產品加工成本為依據加成,再加上直接材料和應分攤的固定成本,構成商品銷售價格。即:
商品售價=加工成本×(1+加工成本加成率)+直接材料+應分攤的固定成本
這種定價方法與成本加成定價法相比具有很大的優越性,它既能使經營者補償其全部成本,又能使其獲得與自身勞動耗費成比例的盈利,還有助於經營者在加工能力有限時,選擇最佳銷售結構,以獲得更多利潤。
3收支平衡定價法
收支平衡定價法是根據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的不同運動形態,采用收支分界點分析法來確定商品價格。該法有利於經營者從保本入手,確定最佳品種結構及經營規模與價格組合。在進行價格調整時,經營者為在價格與數量之間尋找決策點,也常運用該法。
二、需求定價法
需求定價法以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及消費者價格心理作為定價的基礎,是一種伴隨營銷觀念更新所產生的定價方法。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商品價格與實際價值的背離幅度很大。這種定價方法主要有四種形式,即顧客差別定價法、商品差別定價法、地點差別定價法和時間差別定價法。
1顧客差別定價法
顧客差別定價法是根據消費者對於某種商品的價值觀念或感受、理解(而不是根據產品成本)進行定價的方法。有些營銷學者認為,把消費者的價值判斷與零售商的成本費用相比較,定價時更應側重考慮前者。因為消費者購買商品時總會在同類商品之間進行比較,選擇那些既能滿足自己消費需求,又符合自己支付標準的商品。消費者對商品價值的理解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價格限度。如果價格剛好定在這一限度內,就會促進消費者購買。為此,企業定價時,首先要了解商品在不同消費者心目中的價格標準,以及在不同價格水平上的不同銷售量;進而有針對性地運用非價格因素去影響消費者,使消費者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念;然後還要估算投資額、銷售量、單位產品成本和利潤,製定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期望價格。
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需求彈性是顧客差別定價法必須充分考慮的問題。例如,需求彈性大的商品,價格可定得低些;需求彈性小的商品,價格可定得高些。又如,著名商標的優質產品,或出自著名專家或工匠之手的優質作品,售價就可提高;反之,定價就要低一些,才能為顧客所認可。因此,企業為實現預期的利潤與價格,應有計劃地搞好產品的市場定位,在質量、服務、廣告、包裝、檔次及價格上,為產品樹立一定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