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多數的管理者不能控製他們行事的欲望。這種渴望極度活躍的行為,通常在並購接管其他企業時找到宣泄。
2.大多數的管理者常常會和同業及其他產業的公司比較彼此之間的銷售、盈餘和高級主管人員的薪酬。巴菲特提到,這樣的比較引發了公司管理者的極度活躍行為。
3.是大多數管理者常常高估自己的管理能力。
最後一點就是對習慣性規則的解釋人雲亦雲,不動腦筋,生搬硬套地模仿。如果有三家以上的公司采用相同的方式處理問題,那麼第四家公司就會毫不猶豫地跟著做。
針對這些情況,巴菲特指出,並不是腐敗或者愚蠢導致這些公司的管理者難以抵擋那些會導致毀滅的非理性行為,而是習慣性的力量使得這些公司經理盲從,難以擺脫那些導致毀滅的行為。 經營者要有自己的個性,這對於企業的經營至關重要,擁有個性而不盲從的領導者,是股票獲利的保證。 巴菲特相信,並非貪財或愚蠢導致公司經營失敗,而是同行業的動態規則使得公司難以不去進行那些既定的行為。巴菲特在對諾馳·戴姆商學院的學生發表演講時,列出了37家失敗的投資銀行。他解釋說,雖然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量翻了15倍,但這些投資銀行都失敗了。這些銀行的總裁都是勤奮工作的人,他們智商過人,有著強烈的成功渴望。巴菲特掃視一下聽眾,接著說,“你們想想,”“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結局呢?我來告訴你們,那就是,”“愚蠢地模仿同行的行為。”
巴菲特十分幸運,與他一起工作的是美國公司中最為出色的經理。如大都會/美國廣播公司的托馬斯·姆菲、唐·伯克,可口可樂公司的小羅伯特·格依祖塔,還有法高銀行的卡爾·理查德等等。這些人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傑出才能讓巴菲特深感佩服。他們成功的經驗,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不盲從,有深刻的獨立判斷能力,能夠在經營理念上表現出自己的獨立自主處理事情的能力,所以他們的企業能夠立於不敗之地。
在當今世界上,經營企業決不是簡單的事,一窩蜂起來,一陣風吹散,潮起潮落,實在叫人眼花繚亂。投資者要投資於如此紛繁複雜的公司和企業,要挑選好的企業或公司也未必是件簡單的事情。頭腦冷靜的投資者能夠戰勝市場,贏得財富。一樣的道理,頭腦冷靜的企業管理者也能夠帶領企業贏得市場和財富,這兩個道理無疑是相通的。但投資市場存在的許多所謂“慣例”,使得公司管理者產生一種盲目行為——模仿市場上大多數投資者的行為。應該明白的是,投資者在市場上能夠戰勝市場,獲得豐厚收益的並不多,從眾等於追隨平庸。因為市場大眾的行為常常是非理性的甚至是十分愚蠢的。
有許多企業的管理者,雖然他們本人也具有豐富的經驗與專業知識,但卻往往在不應犯錯的時候犯一些“低級錯誤”。管理者的這種做法源於一種被稱為“機構強迫命令”的力量,這種力量讓管理者失去客觀的判斷能力,而一味去模仿其他管理者的做法,有時甚至連他們自己也知道這種行為是很不理智的。管理者最為重要的素質之一,就是要自始至終能夠保持獨立思考,隻有這樣才能讓企業少受其他因素的幹擾。巴菲特提醒您
大多數管理者都不希望在別的公司每季度都有贏利時,自己的公司卻發生令人難堪的赤字虧損,因為這樣往往會被人們視為無能。盡管他們自己也相信沿著原來既定的方向繼續走下去必然是懸崖,卻不願勒馬改道。跟隨別的公司總比改變方向輕鬆。實際上,如果一名管理者有較高的交流技巧,就容易讓股東相信短期的損失可以帶來長期的高利潤。無力抵抗習慣性壓力的情形,往往很少與股東有關,關鍵在於經營者是否樂意接受根本的改變。投資課堂
拒絕“跟風”
“機構跟風”指跟隨當時的潮流而動。一項投資潮流可能是錯誤的,但是大家都這樣做,自己不做就得不到社會的理解。一個企業首先要看到自己的核心資源,做企業的人不能放棄或者忽視自己的核心資源和優勢。如果企業不能把自己的核心資源和優勢發揮出來,跟隨社會潮流而動,運用自己的劣勢去賺錢,那必然會造成失敗。“拒絕跟風”就是要根據自己的客觀情況,依托自己企業的核心資源去經營,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才能有更大的發展和實現更好的收益。有許多企業或者投資人,看到別人怎樣操作自己也跟著那樣操作,沒有自己獨到的觀點和認識。因此,跟風說明了企業的管理者沒有獨立的思考能力和行事作風,這樣的企業一定是二流企業,對長遠的增值極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