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簡明易懂
我們喜歡簡單的企業。
——巴菲特
投資者投資成功與否,和他對其投資的理解程度成正比。
巴菲特認為,投資人財務上的成功,和他對自己所做之投資的了解程度成正比,以這樣的了解,可以用來區別以企業走向作為選股依據的投資人,和那些帶著打帶跑的投機心態,整天搶進搶出,卻是占了絕大多數的投資人。
多年來,巴菲特一直擁有許多企業:加油站、農具廠、紡織品公司、零售商、銀行、保險公司、廣告公司、鋁材料和水泥公司、報紙、石油和礦產開采公司、食品飲料和煙草公司以及廣播電視公司。這些企業中,有些是由巴菲特控股;而有些企業,巴菲特隻是少數股東。不管處於何種股權地位,巴菲特都很了解這些企業是如何經營的,包括贏利、費用、現金流、勞工關係、價格的靈活性,以及公司的資本需要、分配與運用狀況。
因為巴菲特隻在他了解的範圍內選擇企業,所以對所投資的企業一直有很高度的了解。“僅在你的競爭優勢圈內選股”,他建議投資人,“這不在於這個競爭優勢圈有多大,而是在於你如何定義形成優勢圈的參數”。
有些專業人士認為,巴菲特給自己設置的這些限製,使他無法投資於那些收益潛力巨大的產業,比如高科技企業。巴菲特則認為,投資的成功並不在於你知道多少,而在於真正明確你到底不知道什麼。
在巴菲特看來,以一些平凡的方法就能夠得到平均以上的投資成果。重點是你如何把一些平凡的事,做得極不平凡。 事實上,公司越簡單,經營效率往往越高。在選擇投資對象方麵,巴菲特一生都奉行“簡單”,他專挑那些業務簡單明白的公司來投資。
巴菲特選擇投資可口可樂公司,就在於可口可樂公司的業務相對簡單。公司購買一些商品原料,把它們混合起來,製造成濃縮劑,賣給裝瓶商。裝瓶商再把這些濃縮劑與其他用料混合,然後把成品出售給零售商,包括小型商業中心、超市以及自動售貨廳。公司也提供軟飲碳酸給礦泉水零售商,他們論杯向顧客出售軟飲料。這也就是巴菲特所崇尚的簡單企業的標準。簡單和永恒正是巴菲特從眾多的企業裏挖掘出來並珍藏的東西。
同樣,巴菲特基於對保險業的深刻了解,投巨資購買GEICO的股票。1950年,巴菲特還在哥倫比亞大學念書的時候,他注意到他的老師格雷厄姆是GEICO董事之一。好奇心刺激巴菲特花一個周末去華盛頓拜訪這家公司。某一個星期六,他敲公司的門,一名守衛讓他進入;守衛帶領他去見當天唯一在營業處的主管——洛瑞默·大衛森。巴菲特有許多問題,大衛森花了五個小時告訴巴菲特GEICO的特點,菲利普·費雪因此對巴菲特留下深刻的印象。
後來當巴菲特回到奧瑪哈他父親的經紀公司時,他推薦公司顧客購買GEICO的股票,而他自己也投資1萬美元在GEICO的股票上,大約是他所有財產的三分之二。然而,許多投資人拒絕了巴菲特的建議。一年後,巴菲特賣掉手上的GCEICO股票,賺得50%的利潤,然後到1976年以前都沒有再買CEICO的股票。
俗話說,越簡單的生意越好做。美國著名的基金經理彼得·林奇則說:“如果一個投資人不能在30秒內說出他們的投資對象是從事怎樣的業務,那麼他們的投資很難成功。”
但是,有些投資者總是不買自己熟悉行業的公司股票,並且往往購買自己根本不懂其公司業務的熱門。彼得·林奇說:“一般情況下如果你對醫生進行調查,我敢打賭他們當中可能隻有一小部分人購買了醫藥行業的股票,而絕大多數人投資了石油行業的股票;如果你對鞋店的老板進行調查則結果可能是絕大多數人買了航空業而不是製鞋業的股票,反過來航空工程師可能涉足更多的是製鞋業的股票。我不清楚為什麼股票像草地那樣:總是別人草坪上的草顯得更綠一些。”
還有些投資者對自己不太明白的事和物有著一種好奇,似乎這樣更具有挑戰性和吸引力。所以,這些人在挑選投資對象時也常常將眼睛盯住那些自己似懂非懂、感覺模模糊糊的企業。
當今世界發展迅速,可謂一日千裏,股市上冠以“高科技”名稱的公司多如牛毛,它們究竟生產什麼東西,有的投資者連名字都說不出,卻開口閉口“高科技”,對這類企業津津樂道,興致勃勃。即便有些公司生產的東西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但因為運用範圍狹小,市場需求極為有限,也沒有發展前途。這類公司並不能憑借所謂的高科技創造效益,獲得豐厚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