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雙手之後,謝坤山成了媽媽的“新生嬰兒”。無數個夜晚,媽媽給他喂飯;無數個清晨,媽媽給他穿衣。看到媽媽為了照顧自己而沒時間吃飯,沒法做家務,謝坤山決心自食其力。怎樣才能自己吃飯呢?經過冥思苦想,謝坤山發明了一個進食工具——把一個活動的套子纏在一個螺旋狀的中空鐵環尾端,再把套子套在殘存的右臂上,再把L型的湯匙柄插進鐵環套子裏。自從謝坤山能夠自己吃飯以後,他在校園演講的時候,經常風趣地把自己的吃飯工具稱之為“坤山”牌自助餐具。
之後,他相繼學會了自己刷牙,學會了用腳控製水龍頭,學會了自己洗澡。為此他發明了很多工具,解決了自己的吃喝拉撒問題。到最後,日常生活他幾乎能完全自理,甚至還能用殘存的短臂夾住笤帚,在家裏打掃衛生。
曾經,謝坤山出事後,有些鄰居勸謝坤山的媽媽:“讓坤山去夜市一蹲或到廟前一躺,定能掙到不少錢。”在很多人看來,窮人家的重度殘疾人隻有靠乞討過生。可是謝坤山根本不這樣想,他說:“四肢我已經失去其三,不想連做人的尊嚴也失去了。”他開始思考人生之路怎麼走,他決定繼續學習最感興趣的事情——繪畫。
然而,對於窮人家的孩子來說,學習繪畫是一門奢侈的愛好。謝坤山的父母不理解兒子的想法,再說了,家裏為了給他治病,早已花去了所有積蓄,還欠下了一屁股債。沒辦法,謝坤山隻好把哥哥偶爾給他買汽水的零用錢存下來,用於買鉛筆和白紙,為學畫做準備。
可是沒有手,怎樣拿筆呢?謝坤山想到了用嘴巴咬住筆寫字繪畫。經過一番刻苦訓練,他真的做到了。之後,他又學會了用嘴巴削鉛筆,他削出了自信心,也削出了自己未來的路。後來謝坤山又千方百計地找到台灣著名畫家吳炫三先生,吳先生被他的誠心打動,同意收他為徒。從此,謝坤山每天拖著殘缺的身體,轉幾趟公車,趕到學校學畫畫。
就在他如饑似渴地學習繪畫和知識的過程中,不幸再次降臨,他的右眼在一次碰撞中失明了。然而,這種挫折並未阻擋他前進的腳步。他十分珍惜學習的機會,每天埋首在書桌前,每天最多睡四五個小時,為此他開玩笑說“少睡就是多活”。
學畫3年之後,謝坤山以優異的成績被台北建中補校錄取了。他的繪畫水平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多次在國際比賽上獲獎,而他也得到了人們的認可。1994年,他的作品《金池塘》以8萬元新台幣賣出;他的作品先後6次入選大型畫展,1997年他獲得了國際特殊才藝協會視覺藝術獎。
人生如棋,在你接二連三地失去車、馬、炮之後,你該怎樣麵對生活呢?對此,謝坤山說:“就算戰到一兵一卒,我都還要堅持下去。”這種不懼怕任何挫折,積極麵對的人生態度,使謝坤山活出了強者氣勢。
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崎嶇和坎坷是難免的。在這些阻礙麵前,你能像謝坤山那樣毫不畏懼、勇往直前嗎?你能不輕言放棄,珍惜生命僅存的擁有嗎?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每一次不幸都是一種曆練,如果我們鼓起勇氣,不向命運屈服,那麼一切目標都有實現的可能。
被稱為“經營之神”的日本鬆下企業創始人鬆下幸之助,在很小的時候就在外麵打工。父親去世之後,他一個人挑起了養家的重擔,這使他很早就體驗到生活的艱辛。
22歲那年,鬆下幸之助進入了一家電燈公司,成為一名檢查員。有一天,鬆下幸之助覺得身體不舒服,到醫院檢查,發現他患了家族病。在他家族中,已經有9人因這個病離開了人世。然而,這個時候他沒有退縮,反而更加豁達起來,他心裏對各種可能發生的事情都做好了準備。
後來,他摸索出一個與疾病抗爭的辦法,他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用平常心麵對疾病;他調整自己的身體機能,增加自身的免疫力,使自己的精力更加旺盛。就這樣持續了一年,他的身體變得越來越結實,他的內心也越來越強大。
患病一年後,鬆下幸之助對以往的工作不太滿意,於是辭去了工作,開始獨立經營插座生意。創業之初,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物價飛漲,而當時鬆下幸之助的總資金不到100萬日元。公司成立後,由於產品銷量不佳,他的工廠無法維持下去,加之員工陸續離開,鬆下幸之助陷入了困境。
但是,鬆下幸之助沒有失去信心,沒有放棄夢想,而是把這一切看得很開,認為這是經營過程中必然的過程,他告訴自己:“隻要再下點工夫,就會成功的。”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鬆下幸之助的堅持下,他的生意慢慢有了轉機,漸漸走出了困境。
可是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席卷全球,日本的經濟未能幸免,鬆下幸之助突然變得一無所有,但是他沒有屈服,反而愈挫愈勇。而今,提起“鬆下”,很多人都耳熟能詳,它已經成為了世界著名品牌。
隻要不放棄,就會有希望;隻要不放棄,就可以更好地麵對磨難;隻要不放棄,就能看見風中遊舞的春光;隻要不放棄,人生就能知足常樂;隻要不放棄,就能更好地把握住每一天。鬆下幸之助正是因為不放棄,不沉浸在悲傷之中,才能有如今的偉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