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波的成功,體現了地方情節在啤酒、香煙等產品消費上的重要作用,盡管已有很多啤酒作為地方品牌存在,卻極少有啤酒主動打上地方標簽;立波的成功為啤酒、香煙等產品如何巧妙利用地方情緒提供了最好的案例。
當一個企業用相同的品牌名稱和圖案標誌,進入一個對本企業來說全新的國家,開展品牌營銷,就是品牌國際化。通常,品牌國際化的目的是在異國他鄉建立起本品牌的強勢地位。因此,品牌國際化簡單地說就是品牌的跨國營銷。
品牌國際化不僅是一種經濟行為,而且也是一種文化行為。文化對品牌國際化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對中國這樣一個與歐美等國家文化有大的文化差距的國家,在品牌國際化時要全方位地研究文化對品牌國際化的影響。
無論是我們中國的文化還是國外的文化,在我們國內企業未走出國門進行品牌國際化運作前是很難感覺到的。我們認為自然的和理所當然的事,在品牌國際化時就很可能是錯誤的,在國內十分有效的一句廣告口號,到國外可能毫無意義。如“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一般的歐美人士肯定不理解它在說什麼。
在品牌國際化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一些品牌已經成為該國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個外來品牌要有所突破很難。如在美國,可口可樂、GE、ATT等,在德國,奔馳、寶馬、西門子等,已經伴隨他們國家的人民生活上百年,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了他們的習慣,他們相信這些品牌,對他們有很深的感情。品牌國際化,就是要改變人們這些本土消費習慣,更換別的品牌。
當地化(本土化)是克服文化差距最有效的方法。營銷者巧妙利用本土意識,連續不斷地發動創新的推廣方式,必將在改變消費者消費行為、提升銷量、增加品牌美譽度等方麵取得良好效果。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明白,為什麼歐美的跨國公司如此不遺餘力地從事中國的青少年“事業”,目的隻有一個,讓這些跨國公司品牌伴隨中國新一代人的成長,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營銷金法
中國品牌的國際化是要讓國外消費者認知、了解品牌,放棄原來的品牌、接納新品牌的過程,是培養消費者和忠誠顧客的過程。沒有特別的(品牌)產品特色,中國品牌要想國際化是不可能成功的。
皮爾·卡丹的品牌開發
20世紀60年代,法國人皮爾·卡丹一直供職於一家服裝設計公司。他設計的時裝突破傳統,追求創新,色彩鮮明;線條清晰,可塑感強,領口做工精細,贏得了挑剔的巴黎顧客的無比青睞。演藝界名流、社會上層人士、達官顯貴等爭相慕名而來訂製服裝。
後來,根據70年代的社會境況,皮爾·卡丹又一次大膽地設計了一種寬條法蘭絨上衣,它風靡於法國、美國等西方國家,使那些大都市的“紳士們”為之傾倒。一時間皮爾·卡丹成為了法國時裝界“先鋒”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不斷地引領著世界服裝的時尚潮流。
皮爾·卡丹有一個夢想,就是要他所設計的服裝讓普通的老百姓也能穿得起。於是,在這種大好形勢之下,皮爾·卡丹離開了他的老板,成立自己的服裝公司並以自己的名字注冊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