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大學校園建設規劃的曆史,是我國高校發展史的縮影(3)(3 / 3)

主入口門廳,有四根精雕細琢的愛奧尼式的圓形花崗岩石柱,柱高8米,上下收分漸變,柱身有鑿痕,柱礎高1米,線條層次豐富多變,空間感極強。四根比例和諧的西式石柱,無論從哪個視角看,都極為威武壯觀,給人以極大的震撼力。

門廳外牆柱間,有五個圖案別致的白色花崗岩玫瑰石窗。窗洞有圓形與八角形兩種,圓形窗洞的窗套圖案又有菱形與方形的變化。除入口門廳外牆外,其餘配房皆開設長方形石窗。窗洞較為修長,窗飾線條極盡豐滿雕琢之能事,充分展現了閩南石雕、磚雕藝術的精華。

三、芙蓉樓群

芙蓉樓群的建造幾乎是與上弦樓群同時進行的,由芙蓉第一至第四及人類學博物館組成,共同圍繞著廈門大學校園內美麗動人的芙蓉湖而掎角相連,互相呼應成群。“芙蓉”二字是因陳嘉庚先生的女婿李光前先生係福建南安縣芙蓉鎮(現為南安市梅山鎮)人,而得名。古時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語,用之命名學生宿舍樓,喻指學生要不被世俗功利動機所惑,安心讀好詩書之意,十分地妥切與恰當。

芙蓉樓群五座樓宇,平麵布局大致相同,風格十分接近。其中最大的一座當數正麵麵對芙蓉湖畔的“芙蓉第一”樓了。“芙蓉第一”從建造完畢之日起,一直是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學生宿舍所在地。從這座建築裏,走出來許許多多在中國乃至世界化學界聲名遠揚、學術上卓有建樹的專家、學者。他們中老一輩的有盧嘉錫、蔡啟瑞、田昭武、張乾二、萬惠霖等一批院士,也有林祖賡、田中群、鄭蘭蓀、王小如等一大批的中青年著名教授、專家。一幢並不算大的建築裏,竟然有這麼一大批在中國化學界舉足輕重的大師學者在此生活與求學,不能不說是蔚為奇觀了。這在中國各高校裏也是少見的。而這麼一大批的大師學者,又培養了諸如像魏可鎂院士這樣的一大批大師學者。

“芙蓉第一”總建築麵積6045平方米,總層數3層,總高15米,(其中首層層高3.9米,二、三層層高3.3米)。平麵呈“一”字形,總長度120米,寬度12米。每層有32個開間(麵寬3.6米,進深6.3米),外廊淨寬2.5米。中間設兩部單跑樓梯直達二層,兩端各設一部雙跑樓梯。這種布局,使得每個房間都有良好的通風與采光。長廊的使用,能遮風擋雨,又減少日曬,與閩南的溫熱氣候十分相適應。

(上述鏈接均引自廈門市建築設計院:《廈門大學的建築樓群》)後記《大學校園建設規劃論》終於清稿,準備付排了,研究的激情也暫時得到了平複,有時間回過頭來對寫作過程作一回憶。

本書是《大學校園規劃與文化建設關係的研究》項目的結題之作,從項目的開題到今天曆時一年半。其間,唐朝紀教授、刁純誌教授、周定文教授、餘萬倫教授分別給了我許多鼓勵與支持。由此,我由衷地向他們表示感謝。

其間,我的同事李正華、饒華、李雅靜、程紹敏、厐國英等青年朋友在搜集資料和提供案例等方麵,協助我做了大量的工作;馮春梅、鄭麗純、鄭慶豫等三位青年教師犧牲了許多休息時間,協助我輸錄和校對書稿,沒有這些人的關心與幫助,順利地完成課題是難以想象的。由此,我由衷地向他們表示感謝。

本書初稿完成後,黃宗捷教授、蔡久忠教授在百忙中閱讀了書稿,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他們嚴謹的治學態度深深感染了我,為我修改成書給予了許多有益的啟發,在此,我向兩位先生表示深深的謝意。

在此,我特別還要感謝我的愛妻楊鳳蓮女士和愛女陳又蜜,沒有她們所提供的寬鬆而和諧的氛圍與環境,我很難在繁重的工作中完成寫作。

作為校園建設規劃的實踐者,我的實踐路還長,對校園建設規劃理論的探索殫精竭慮,也就不會終止。我願與同行們攜手共勉前行。

謝謝讀者。

陳於仲

2008年鼠年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