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大學校園建設規劃的曆史,是我國高校發展史的縮影(3)(2 / 3)

為了趕在1922年春天學生能搬進新校舍,陳嘉庚不論烈日當空還是北風怒吼,每天都親自到演武場監督施工。到了1922年正月中旬,首座校舍樓完工,遂在開學前,把大學從集美遷入演武場校舍,並命名為“映雪樓”。“映雪”二字,乃出自《古友錄》卷四“孫康,晉京兆人,性敏好學,家貧無油,於冬月嚐映雪讀書。”而取名。

5月間,緊靠映雪樓的第二座校舍又告完工,命名為“集美樓”。

7月,正中的一座主樓又告完工,有人建議命名為“嘉庚樓”,被陳嘉庚拒絕,又有人建議命名為“敬賢樓”,(敬賢乃陳嘉庚胞弟之名),亦被拒絕,後被他改為“群賢樓”。“群賢”二字得自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蘭亭集序》名句:“群賢畢至,少長成集”,意即祈望賢人群策群力共同辦好廈門大學。

群賢樓完工後,緊接著其西邊的教學樓又完工。命名為“同安樓”,而最西端的一座教學樓,也在年底完工,命名為“囊螢樓”。囊螢樓的得名,也是頗有講究的。“囊螢”二字,出自《晉書·車胤傳》:“胤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囊螢與映雪二樓名相顯益彰,均借以勉勵學生珍惜今日良好光陰,發奮攻讀之。

這五座樓的樓名,映雪樓是陳嘉庚親筆題寫的,囊螢樓是由陳敬賢所書。群賢樓則由陳嘉庚請林文慶題寫,都刻成石匾嵌砌在樓上。但“集美”、“同安”二座樓名,都因未及時題寫刻石,至今尚無樓匾。

群賢樓群中,以占地麵積最大,建築高度最高的群賢樓居中,同安樓及集美樓分別在其西邊和東邊緊鄰,最西邊及最東邊兩座分別為囊瑩樓與映雪樓。

群賢樓平麵呈“”形,其功能組成主要為辦公樓及會議室(現為廈大校部機關辦公所在地),單麵外廊式布局。總建築麵積2593平方米,總層數為3層,層高4.2米,廊淨寬3.5米。入口門廳的兩邊各設一部雙跑樓梯,底層皆為小開間大進深辦公室,二層中部設一大會議室.餘為辦公,三層亦為一大會議室。

群賢樓的立麵造型處理得相當有特色,在大力提倡建築需注重地域性,體現地方性的今天,群賢樓無疑是一個值得借鑒與弘揚的範例。

群賢樓立麵左右嚴謹對稱,頂部為三重的飛簷起翹的綠色琉璃瓦屋頂,屋脊曲線流動柔和,飽滿且富有張力,具有一種飛動之美,非常符合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美的特征。

群賢樓屋頂的曲脊飛簷,有著閩南古民居的深刻遺痕,而其豔麗鮮活的色彩,花崗岩外牆,清水磚砌拱券,又處處體現著閩南古建築的風韻。其正立麵采用西方柱式與拱券的構圖模式,一層外廊采用磚砌拱券相連,二層外廊則在每一柱間采用多立克券柱,柱式上下收分,比例謹嚴,尺度宜人。中部入口門廳立麵,則有4根高達二層(8.6米)的多立克式券柱,每根大柱由8塊花崗岩拚接而成,柱間精雕細琢的三個大圓拱門上配以田字形的白色石窗,典雅大方。

二、上弦樓群

作為廈門大學三大近代嘉庚建築樓群的代表作之一,上弦樓群雖然其建造時間較群賢樓群為晚,經曆過的滄桑曆史也不比群賢樓來得深刻,但卻因著與著名的半月上弦場相擁及其大手筆的宏偉巨鑄,而一舉成為廈門大學的新標誌。

在上弦樓群的五座建築(成義樓、南安樓、建南大會堂、南光樓、成智樓)中,最為奪目的,當然是居中的建南大會堂了。建南大會堂,是每一個在廈門大學求學與生活的人們永遠不會遺忘與不可回避的地方,這不僅僅是因著其大會堂之功用,建築之最高,更重要的還在於其散發出的藝術與精神之魅力。這種深厚的情感積澱,是讓每個來過的人都無法忘懷的。

建南大會堂作為上弦樓群的主要建築,是樓群整體風格特征的最大體現。其總建築麵積為5578平方米,總層數4層,總高25米,觀眾廳平麵尺寸為48米×48米。連樓座計算,整個大會堂總共可容納5000多觀眾。大會堂的三層,現設有陳嘉庚紀念館。大會堂正立麵,如其他嘉庚建築一樣,也是嚴格的左右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