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強化重點保護
對於標誌性的、體現學校文脈和學校精神的校園建築物和環境小品,應當作為重點的保護對象。就建築物而言,應該采取分級保護的辦法。
具體地說,保護要分級別。第一級保護不得改變建築原有的外部裝飾、結構體係、平麵布局和內部裝修;第二級保護不得改變建築原有的外部裝飾、基本平麵布局以及特別有特色的內部裝修,建築內部其他部分允許根據使用需要作適當的變動;第三級保護不得改變建築主要立麵原有的外部裝飾,在原有結構安全性差、有危險的情況下,允許建築內部根據使用需要作適當的變動。
(六)保護信息的校際交流
信息是一種生產力,它創造價值和使價值得以增值。經驗證明,科學的、合理的保護措施,既能提高其保護程度,又能省力、省時和降低保護費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校際間保護信息的交流,能夠極大地提高信息作為生產力的水平。所以,加強校際間校園風貌保護信息的交流,也是校園風貌保護必須常抓不懈的工作之一。
六、校園風貌維護的鏈接
(一)南京師範大學寧海路校區
南京師範大學寧海路校區(係原金陵女子大學舊址),始建於1912年。由美國建築師墨菲於1919年建設規劃。
寧海路校區的總體建設規劃采用歐式對稱布局,建築物布置在東西向主軸線兩側,共12棟建築,形成了3個大小不同的院落空間,其主要建築都以長廊相連,為營造園林環境氣氛,讓亭榭、水麵、花壇、綠蔭充徹其間。在校區裏,在中國建築院落布局的手法中,流露出西方學院派的餘韻;單體建築的平麵注重使用功能,為當時流行的西方形式,而立麵為典型的三段式構圖,同時,加上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大屋頂。
在這樣一個具曆史性建築環境的校園內進行新樓擴建的建設規劃,首要的是注重整個空間環境的協調,以保護傳統格局和風貌。20世紀80年代擴建的外文樓與音樂樓,正是基於上述這一理念,循著墨菲當年的設計思路,成功地領會和繼承了中西結合這一傳統。新樓在寧海路的校門建築與小禮堂和圖書館間的南北大片喬樹林後,以原有校區中軸線為對稱軸,將兩樓對稱布置,從而圍合成一個新的院落,使原先呈敞開狀的校前區,收斂成一個完整的相對封閉的空間。
(二)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原金陵大學)的北大樓(1919年建造)、西大樓(1925年建造)、東大樓(1926年建造)圍合成的庭院綠化廣場等,形成南京大學校園環境的主體空間,坐北朝南的北大樓,中部建有五層高的塔樓,成為南京大學校園的主要象征。
新中國成立後,南京大學的占地麵積和校園建設幾經擴大,建築麵積成幾十倍的增長。但在“南大人”的精心嗬護下,原金陵大學這一主體校園空間一直保留完好。北大樓至圖書館(1936年建造)的長達200多米的南北軸線依然貫通,庭院內還是綠草如茵、鳥語花香,高等學府優雅寧靜、朝氣蓬勃的文化氛圍曆幾十年而不衰。
然而,在開發大潮的湧動和市中心寸土寸金的背景下,這個“世外桃源”被緊貼北大樓的鄰居家的百米玻璃幕大廈所欺而相形見“絀”,被東大樓後部即將竣工的白色大樓相壓而難負重荷,空間變小了,庭院變窄了,空氣變沉悶了,追憶往昔的鏡頭怎麼也躲不掉“摩天大樓”的虎視眈眈。
應該說,南京大學校園曆史性環境空間所遭遇的厄運,這在南京當屬於個別現象,而博物院、南京師範大學寧海路校區等環境空間發展與更新的成功例子則是普遍的。
總結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可以看出,對曆史文化遺產的尊重和保護,對優秀近代建築環境所處曆史性地段的更新和發展,我們不但需要建築師的高度責任心和應有的專業水準,而且還需要城市的領導者、建設規劃的決策者、地域的擁有者以及所有相關的人們共同努力,隻有這樣才能把這既麵對曆史和前人,又麵向未來和後人的事業成功地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