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以很明顯地看到,蘋果公司的這種保密形式並不屬於真正的保密,它會選擇時機,向外界透露關於產品的新消息,如此一來,就讓產品蒙上了一層更加神秘的麵紗,充分吊起了用戶的胃口,從而讓用戶掀起搶購熱潮。事實上,無論是iPhone手機,還是iPad平板電腦,蘋果公司在每一次新產品發布前都會出現外觀泄露事件。比如,產品電池的大小、屏幕的重量等情況。但是,這些大都是蘋果公司故意而為之。通常,蘋果公司都是通過與其合作的夥伴(特別是代工廠)將消息故意泄露給用戶。例如,在2010年,蘋果的一位產品工程師在紐約大街的一家酒吧喝酒時,不慎將當時正在參與測試的iPhone 4原型機掉落在地,而撿到手機的人將其賣給了美國科技網站。在接下來的時間裏,美國各大網站紛紛轉載了關於蘋果iPhone 4機型的圖片。在這種情況下,蘋果手機在網上被用戶熱炒,令幾乎每個人都參與到了蘋果手機的新外觀和性能的評論中,因此,用戶對蘋果手機的期望值越來越高,而如此一來,蘋果手機出現脫銷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此外,當iPhone成為用戶討論的信息後,喬布斯還會在年度大會上說iPhone手機是一款革命性產品,而當他從牛仔褲中拿出這款令用戶賞心悅目的產品後,用戶不禁驚呼起來。在用戶看來,蘋果iPhone給了他們這樣的驚喜:第一,iPhone的外觀出乎用戶的想象;第二,iPhone的名字被用戶猜中。有消息稱,iPhone這個名字是蘋果公司從思科手裏買回來的。當iPhone發布之後,用戶知道的隻是iPhone的很小一部分細節。蘋果公司在吊用戶胃口之餘,讓用戶自己去揭開問題的答案,然後等到恰當的時機再選擇上市。
可以說,蘋果運用的這種策略非常成功。在iPhone手機還沒有問世之前,美國的一些媒體就開始給iPhone手機做廣告了。據估算,有關iPhone手機傳聞的報道以及後續進行的廣告產生的價值高達數億美元,大多數人或許都會認為蘋果為此投入的資金也非常驚人,但蘋果實際上的投入幾乎為零。
蘋果公司每一次對外推出的新產品,總是能夠像施了魔法一樣在市場中引發新一輪的銷售熱潮。假如說“用戶是上帝”是企業滿足用戶需求最基本的要求和標準,那麼為了可以讓“上帝”感覺到舒服,企業會不斷思考,並想盡所有辦法做到讓用戶滿意。隻要用戶有需要,企業哪怕是“低人一等”也在所不惜。而蘋果公司卻恰恰相反,它根本沒把這個“上帝”放在眼裏,不僅產品價格高得離譜,做一些“得罪”用戶的事情,都無所謂。比如,蘋果公司有意將產品的供應量予以控製起來,不會輕易地讓用戶得到滿足;蘋果公司將iPhone手機售價定為599美元,而且產品不降價,用戶想要購買手機必須排隊購買,並且限製每名用戶一次最多隻能購買兩部iPhone手機。
雖然蘋果599美元的iPhone手機是市場上同等配置、同種規格手機價格的兩倍以上,但如此高的價格竟然沒有將喜歡蘋果手機的用戶嚇退。相反,很多用戶不惜徹夜在蘋果專賣店門前排隊,隻為等到第一時間購買到自己夢寐以求的產品。雖然有時甚至還有可能買不到貨,但用戶並沒有怨言,而是心情愉悅地等待下次到貨後繼續購買。而這一切對於其他手機廠商來說,絕對是件極度羨慕的事情。難道真的是蘋果產品缺貨嗎?當然不是,這隻不過是蘋果公司故意做出的這些行為。因為喬布斯認真分析用戶心理後得知,如果用戶不是聽到蘋果產品一直非常搶手,即使有錢也不一定能夠買到,那麼還會吸引用戶馬上購買嗎?當然不會。自從蘋果上市之後,無論市場對於蘋果產品的讚賞度有多高,蘋果都會沉住氣,耐心地去開拓市場,讓產品在市場中一直處於“饑餓”的狀態中。因為喬布斯堅定地認為,這樣做對於產品價格的穩定性以及對產品升級的控製權可以帶來積極意義,而這就是蘋果在現實發展中獲勝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