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年輕時,我們缺的不僅是理財知識,還有眼光(1 / 3)

三年,一分錢都沒攢下,再過三十年,還是白忙活。1999年6月,小小抓周。

床上整齊地放著筆、大蔥、錢、雞蛋、算盤、書。

“你猜這小子會抓什麼?”錢來來問富建國。

“會抓算盤吧?”

“為什麼?”

“算盤看起來挺特別的,長大會算計、有智謀,有智謀就算有智慧吧。”

“我希望他抓到筆,長大當個科學家。”

小小爬了過去,看見眼前的東東,停了一下,然後毫不猶豫出人意外地抓起了一張大團結左看右看,接著又抓了雞蛋。“換一樣,去拿筆”——錢來來在心裏希望他去拿她希望拿的,這小子還是沒聽她的,錢和雞蛋兩樣東西牢牢抓住,愛不釋手。這孩子這輩子除了喜歡錢,就喜歡吃的,錢來來對小小的未來頗為失望。

那時的家長和老師幾乎都認為當個科學家是比較有出息的,科學家當不上搞藝術也行,再不濟就拿本書,這樣將來也是個文化人,也算沒有丟祖宗的臉。錢來來跟正在研究錢和雞蛋的小小商量:你看,你姥爺是教師,雖然家裏很窮,也是個知識分子;你爺爺是報社記者,雖然也不富裕,也是文化人,我和你爸都是大學生,沒怎麼拿錢當回事兒,你換換,拿本書啊筆啊的,行不行?

很顯然,小小對她的話沒有給予足夠的尊重,繼續研究著錢和雞蛋。

“完了,這孩子就知道錢和吃的。”錢來來說。

“我看挺好,他早早就意識到了經濟與吃飯問題才是人類的根本問題,抓住了生存的要點。”

“我看就不好,這和賈寶玉喜歡抓女孩子的胭脂膏子有什麼區別?長大可別‘出息’成花花公子。”

“報紙上說,美國還有博士要飯的。”

“瞎扯,高智商還愁沒飯吃。”

為了抓周這件大事,錢來來失落了好幾天。小小要是能聽得進去,就得好好地批評批評他。這要是別人問起來,你家孩子抓周都抓了啥?我家孩子抓了錢和雞蛋,說完這話,她真想和蚊子一起飛走,還讓不讓人有品位了?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人們還是講理想的,那時的理想幾乎和錢沒多大關係,人們不約而同地認為拿錢當回事兒,忒俗。當然也有個別財商開發較早的另類,錢來來身邊還沒有出現這樣的賺錢模範。大家每天上班下班,雖然是為了賺錢,可張口閉口談的又都是和錢毫無關係的事,仿佛也隻是為了上班而上班,為了下班而下班。誰談錢啊?談談東家長,李家短,和張三談談李四,和李四談談王五,這要比談錢有意思得多。人們普遍具有毫不利己專門研究別人的國際主義精神,反正都是操心別人家裏的事,這樣的日子很好打發,一轉眼,一個月就過去了,又到了領工資的日子。

大家賺的錢都差不多,誰也不會比誰多上五百塊。反正互相比來比去的,同誌們的幸福指數都一樣高。大家都悄悄地花錢,一家人也很少談錢,更不會替錢的現在和未來做個詳細規劃。

二十幾歲的錢來來和丈夫富建國加起來的財務知識不是少得可憐,而是少得幾乎等於沒有。

錢來來的月工資是1200元,都是大團結,領回了家就把信封往抽屜一放,用一張拿一張,拿一張就少一張。從來沒有算計過,就更別提“精打細算”四個字了。富建國也是如此。

錢來來是公務員,在事業單位工作,她是雇員,國家是雇主。隻要國家還在,她就不愁沒飯吃,不愁每個月的工資和獎金領不到家,對於未來,她是不愁的,反正靠著國家,怕啥?

富建國在建築公司工作,是企業單位,比她賺得多,也是不用愁的,有什麼問題,單位也會給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