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洞察力(5)(3 / 3)

現代企管也是如此,講企業戰略的,撈過界講財務管理,就很可能漏洞百出。團隊激勵課程專家,偏偏大談產品創新,就可能非常低級。

下麵,我來給《商業評論》雜誌做廣告,嗬嗬。

這本譯文由《哈佛商業評論》授權的雜誌,我很喜歡裏麵“HBR案例”欄目,每每給出一個企業的難題,然後請一堆專家來給藥方。

好玩的是,專家們往往打起來,A說該往東,B說該往西,C說往東往西都有道理,不過還是往天上飛更合理……說的結果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從中看出每個專家給藥方的邏輯和思路。這些思路慢慢讀下來,你漸漸明白這個思考過程是如何進行的。然後,當有一天,你的企業遇到難題時,你學會了思考方法。畢竟,沒有完全一樣的兩個企業,任何企業的成功也都不可複製。不過明白了人家成功的路徑,多多少少在自己走時,能夠避免相似的陷阱。

某些人總在問我為什麼不去講課。嗬嗬,真奇怪,我罵今晚的飯難吃,就應該去改行當廚子?

用理性去判斷

網友“布販”說:“我想他自己的定位也就是靠培訓來賺錢、過活,他在上海不是開了家做培訓的谘詢公司嗎?至於他如何吹噓……這些均可以看成是一種宣傳推廣策略,現在的商界、文藝界好多不都是這樣的嗎?”

布販兄,管理學畢竟和演藝圈有區別。演藝圈嘛,再怎麼說要靠八卦來過活,而且,那個圈子再怎麼烏煙瘴氣,似乎危害也不會很大。

但某些領域烏煙瘴氣,就肯定於國於民,危害甚大。例如學術腐敗——當“漢芯”造假時,對民族自尊心都是強烈的傷害,更別說對本來有能力去攻克課題的那些人,“資源侵占”造成的損失。

夏丏尊曾說,“當你讀錯一本書,損失的不是一本書時間,而是兩本書。因為那個時間,你本來可以去讀一本好書的。”

國人往往太寬容,例如這個壇子的一個揭發餘世維學曆造假的帖子,大多數人反而挺餘,這可真是莫名其妙。

水平低不是錯,但水平低卻不去學習什麼是“水平”,就變得麵目可憎了。

德魯克→理論複雜→實施煩瑣→不承諾肯定成功

餘世維→理論單純→實施簡單→照著做肯定發財

20年前選,我肯定選餘世維!所以如果我能坐時光機器,回到20年前,一定會警告我自己別被老餘蠱惑。推己及人,今天如果能幫到旁人別被騙,也就張羅張羅嘍!拿了我的尺子,以後再聽課,就不會上當受騙了。站在產業鏈高度看價值鏈,站在價值鏈高度分析競爭力,然後就知道“具體的某個企業”需要不需要“品牌”、“科研”、“執行力”了。如果需要某項,看是不是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如果是,拚了老命也要把資源傾盡全力於其中。

這樣,聽課、讀書,才會越來越活;拿了我的尺子,多讀點案例,就學會分析“為什麼會這樣?”展開想想,思維就越練越敏捷。過不了多久,再聽餘世維的課,就知道他錯在哪裏。看了安公公的文章,就知道他的不足——你們都可以拍他們啦!

懂了嗎,各位?拿著“批判的眼光”去聽課、讀書!否則“盡信書則不如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