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學校組織去哈佛大學實地考察,莉茲·莫雷看著哈佛校園和它的主圖書館想:為什麼不是我?這所學校裏的人和我到底有什麼區別?她申請了哈佛。然後,她接到通知,她贏得了《紐約時報》獎學金。實際情況是,《紐約時報》的讀者被她的故事深深打動,他們捐款給獎學金基金,允許再資助15個孩子。莉茲·莫雷,這個兩年前還在垃圾堆裏找食物的女孩,拿著獎學金搬到了馬薩諸塞州坎布裏奇。莉茲·莫雷成了哈佛的一員,已於2004年畢業。
莉茲·莫雷的故事無可辯駁地證明了你是自己命運的主宰。成長,而不是變老;生活,而不是活著。我們年輕時,對明天會怎樣一無所知。如今我們依然不知道明天會怎樣,這恰恰就是令人興奮的地方。所以,當規劃未來的時候,不要一根筋,前方的路是自己走出來的!
付諸行動一切皆有可能
每個人成功的機會是相等的。隻不過是那些具備膽識、勇於挑戰的人比平常人容易抓取罷了。
從前兩個僧人,一個貧僧,他除了一個飲水用的瓶子和一個化緣用的缽之外一無所有,還有一個富僧,他擁有百萬家財。他們兩個都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到南海普陀山去觀光、遊曆、學習佛法。當貧僧把自己的願望告訴富僧時,富僧樂得捧腹大笑,他認為貧僧要實現他的願望是不可能的,就一瓶一缽,靠化緣和兩隻腳,要到南海談何容易。可是貧僧義無反顧地出發了。而富僧呢?他先是要購買地圖,然後再與人研究並製訂路線,再然後是買材料造船,再然後是準備行李,購買食物,再然後……
一年以後的一天,貧僧從外邊走進了富僧的家門。“你從哪裏來?”富僧問道。“我從南海而回。”富僧不信,貧僧就把自己在南海普陀山的見聞告訴了富僧,富僧愕然,而後羞愧,自歎弗如。
讀到此文,不免又想起了另一則故事,故事名叫《龜兔賽跑》。論條件和能力,烏龜肯定不是兔子的對手,可是兔子卻輸給了烏龜。兔子輸在大意、輕敵,這是人們普遍的看法,我卻不這樣認為,我認為兔子輸在沒有真正的付諸行動,或者說他的行動半途而廢了,如果他把早期的行動堅持到底,輸的就一定是烏龜而不是他了。同樣,富僧擁有許多貧僧所不具備的條件,他可以雇車、雇船、雇馬,甚至可以雇人抬著自己輕輕鬆鬆地去南海普陀山,而且由於有錢,他可以選擇便利的交通工具,他肯定可以比貧僧早許多時日到達南海,但他一直沒有將去南海的願望付諸行動,而在規劃路線、置辦行李、買材料造船等上麵浪費了整整一年的時光。如果他從此覺醒,也許貧僧歸來後他就為了願望而出發的話,少則一月,多則一季,我想他也可以講一個不一樣的南海普陀給貧僧聽;如果他依然慢慢地去進行他的計劃,而將出發的時間一直向後推的話,我真不知道他何時才會到達南海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上沒有什麼不能實現的願望,即便是條件簡陋,隻要你不畏艱險,付諸努力,總有一天你會實現你的願望,此即“為則易”,如果你隻停留在嘴上而不付諸行動,你的願望也就隻能是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願望,此即“不為則難”。
吃虧是一種糊塗的智慧
圍棋上有這一招,放棄一個子給對方吃,贏得下子先機和氣勢,把對方的一片子好像包餃子一樣包圍起來,很多人稱其“有福氣”、“有貴人相助”,其實就是因為他的為人處世能吃虧、願吃虧,得到別人的信任和支持。所以,從做人這個高度來看待吃虧,你就會覺得,每一次吃虧都是一次人緣的投資,都是上天賜予你的機會。吃虧真正是福呀,我認為吃虧是一種糊塗的智慧。
那年,35歲的美國人休斯敦在斯圖爾市的鬧市區租了房子,準備發掘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從事水果批發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