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以色列和美國的兩個年輕人一同搭船到異國闖天下,他們下了碼頭後,看著海上的豪華遊艇從麵前緩緩而過,兩人都非常羨慕。以色列人對美國人說:“如果有一天我也能擁有這麼一艘船,那該有多好。”美國人也點頭表示同意。
吃午飯的時間到了,他們都覺得肚子有些餓了,兩人四處看了看,發現有一個快餐車旁圍了好多人,生意似乎不錯。以色列人就對美國人說:“我們不如也來做快餐的生意吧!”美國人說:“嗯!這主意似乎是不錯。可是你看旁邊的咖啡廳生意也很好,不如再看看吧!”兩人沒有統一意見,於是就此各奔東西了。
握手言別後,以色列人馬上選擇一個不錯的地點,把所有的錢投資做快餐。他不斷努力,經過8年的用心經營,已經擁有了很多家快餐連鎖店,積累了一大筆錢財,他為自己買了一艘遊艇,實現了他自己的夢想。
這一天,他駕著遊艇出去遊玩,發現了一個衣衫襤褸的男子從遠處走了過來,那人就是當年與他一起來闖天下的美國人馬克。他興奮地問馬克:“這8年你都在做些什麼?”馬克回答說:“8年間,我每時每刻都在想:我到底該做什麼呢!”
光有遠大的理想是不行的,還要付諸行動,否則理想就是空想。在理想的實現上,成功者的共性是:一旦鎖定目標,就馬上行動起來,不斷拚搏,不達目標誓不罷休。
目標決定結果
要想做一番事業,就要看準目標和選定實現的途徑。因此,歸根結底,我以為,言是行的姐妹,更確切地講,言必行。
——穆罕默德
法國科學家約翰·法伯曾做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實驗”。這種毛毛蟲有一種“跟隨者”的習性,總是盲目地跟著前麵的毛毛蟲走。法伯把若幹個毛毛蟲放在一隻花盆的邊緣上,首尾相接,圍成一圈;花盆周圍不遠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鬆榛。毛毛蟲開始一個跟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爬。一個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毛毛蟲們還在不停地、堅韌地團團轉,一連爬了七天七夜,終因饑餓和精疲力竭而死去。
我們可以假設一下,這其中隻要有任何一隻毛毛蟲稍稍與眾不同,便會立時改變命運,吃上鬆榛。
人又何嚐不是如此,很多人都是隨大流,繞圈子,瞎忙空耗,終其一生。一幕幕“悲劇”的根源,皆因缺乏自己的人生目標。古希臘彼得斯說:“需有人生的目標,否則精力全部屬於浪費。”古羅馬小塞涅卡說:“有些人活著沒有任何目標,他們在世間行走,就像河中一棵小草,他們不是行走,而是隨波逐流。”
1995年,當馬雲投身互聯網並到處推銷他的“中國黃頁”時,曾被當成騙子;當他說要在5年內使阿裏巴巴打入世界互聯網前十強時,被人認為是狂人;而當馬雲在2003年提出全年贏利1億元、2004年提出每天贏利100萬元、2005年提出每天繳稅100萬元時,又有許多人認為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但這些夢想後來都被證明並非是遙不可及的,而恰恰是可以觸摸、也可以實現的目標。馬雲在很短的時間裏,就將這些夢想一一變成了美麗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