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惟道是從:守自我之道做自我管理(2)(3 / 3)

對於一名企業領導者來說,主動溝通,拉近與員工間的距離,更能顯示你作為領導者的風範和博大胸懷。優秀明智的領導者善於建立和諧友好的員工關係,與員工真誠主動地進行溝通交流,使企業團隊保持高度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第二,體諒他人。

一個企業當中,所有人都有共同的經營目標和理想規劃,萬事應懂得體諒他人。大家團結一致,所有困難都會迎刃而解。遇到難處,不能一味替自己開脫,應多站在他人的角度,反省自身,替對方著想。

第三,互幫互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發表報告《學習:內在的財富》,報告中列舉出對現代人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學會共處”。當你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時,應當首先懂得怎樣尊重他人。你對別人的態度直接決定了別人會如何對待你。願意在別人麵對困難的時候伸手相助,才有資格讓別人幫助自己走出困境。

第四,團隊意識。

著名的拓樸心理學創始人庫爾特?勒溫曾以男孩為對象做過一個實驗,實驗過程中將他們隨機分為三組,每組配備一名成年人擔任領導者,並分別以民主、專製、放任三種不同的領導方式進行管理,共同完成指定任務——使用紙麵板製作麵具。

實驗結果顯示,民主型領導方式的群體工作效益最高,每位成員都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及時沒有領導者在場監督,工作效率也沒有產生下滑趨勢。其次是專製型領導方式,成員自覺性較差,工作缺乏主動性,隻有管理者進行臨場監督時,大家才會表現出相對服從的態度。而放任型領導方式效益最低,對任務完成的質量與數量都非常差。

民主型領導方式之所以能夠產生如此高的工作效益,就在於,民主型領袖善於傾聽與接受大家的一件,實行決策民主化,一切遵循群眾意見,管理過程中強調“我們”為主的集體觀,更能塑造成員的團隊意識與凝聚力。

團隊意識能增強整個部門的集合力,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係統效應”。團隊意識變現為企業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凝聚力與責任心。團隊不僅僅是單純人的集合,更是集體能量的融合與爆發。在團隊中,增強以“我們”為主的集體意識與團隊觀,平等友善、善於交流、謙虛謹慎、接受批評、化解矛盾,增強自身的團隊價值觀,那麼,這將給你的企業和團隊帶來永不枯竭的原動力。如果你能夠做到靈活運用以上溝通技巧,並嚴格要求自己,就必定能收獲諸多益處。

策略4:分清工作的輕重緩急

一名優秀的領導者,應該對每天日程表上,工作的輕重緩急進行明確細分,避免被一些瑣碎繁雜的事物所幹擾,導致真正重要的工作沒有得到及時解決。在此有一種避免瑣事纏身,最切實可行的方法。首先,要認清自己在工作過程中的優勢和劣勢,揚長避短,將不擅長與不該做的事情一一列出,抽絲剝繭,再優先完成自己該做的事,做到從容管理、有的放矢。因為對於管理者而言,肩負的責任重大,每一個決策時落實都關係到對社會、對企業、對員工的責任。所以,應盡量對事情進行全麵分析,避免一步錯滿盤皆輸的局麵。

有句話說的好,“高層管理者正確的做事,中層管理者做正確的事,下屬員工把事做正確”,這其中所包含的就是職責定位的問題。那麼,對於企業領導者來說,如何分清事物的輕重緩急?又該以何種姿態麵對工作中的各項事務呢?

第一,實行分權製度。

國內大部分企業還處於創業的起步階段,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業,為了節約工作成本,許多事都親自去做,一人多能,一人多職,一個人管理企業上上下下、打打小小的全部事情。隻要有關企業的工作決策,都事必親躬。這樣的管理,一旦時間長了,不但會為管理者增加不必要的負擔,還會員工產生精神上的懈怠,對企業的發展、員工的成長造成不利影響。所以,企業應盡可能地實行分權製度,避免權力過於集中而造成的工作壓力。學會放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第二,明確自我定位。

還有一部分管理者,由於對下屬工作效果不滿意,就將所有的工作攬到自己身上,造成自身職責定位的不明確。有些設計師出身的管理者,他們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怎樣設計出好東西”上,從而忽視了企業的本質工作——管理。大多數情況下,管理者都把自己當成一名獨當一麵的將軍,而非掌控企業的統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