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伴隨著創新難度的加大,任何一種在市麵上出現的產品或是服務都不可能永遠占據有利地位。技術更新越來越快,再好的產品也會很快被模仿和突破。多少事實證明,產品的更新速度讓曾經的那些老大都很快地成為了曆史。
最後,古話說得好:“高處不勝寒。”企業的發展也是如此,就像故事裏的那棵大樹。一棵高高聳立的大樹,越是位於頂端的枝葉越是要經受更多的磨難。每當電閃雷鳴、刮風下雨時,頂端的枝葉自然是首當其衝地受到衝擊。企業若是強大的話,那麼一旦有經濟風暴來臨,最先受到衝擊的也必然就是它們。
第三,隻有居安思危才是持續發展的根本。
一個國家、一個企業,還是一個團隊、一個人,時時刻刻保持警醒的頭腦,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才能不斷激勵自己,才能保證持續性的發展。
唐太宗李世民曾對他的大臣們說過:“治理國家其實就像治療疾病一樣,一時治療好了,也要注意平時的療養。如果沒注意療養的話,認為自己好了就開始肆意放縱,一旦舊疾複發,就再也無法恢複了。有幸的是,我們的國家和平和安寧,這樣的境況古往今來實在是很少見的。如此和平和安定的局麵,我卻一天比一天小心,隻怕不能長久地維持這樣的境況。所以,我隻希望你們能多向我進諫,多多給我提出不同的觀點和意見。”魏征聽了,深受感動,回答道:“如今國內外能如此安寧祥和,臣也認為是非常值得慶賀的事情,而陛下您居然還能夠居安思危,這一行為著實讓微臣佩服和感動。”
唐太宗在麵對貞觀之治時,並沒有用一種強者或是擁有者驕傲自滿的態度來麵對,反倒是時時自省,小心翼翼,隻怕在自己手上斷送了這個強大的王朝,所以總希望自己的臣子們能夠經常進諫,多多提意見,進而能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地更好。這就是居安思危的做法,唐太宗作為一個難得的開明君主,他的行為說明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四,強者的背後總有弱者的眼睛在盯著。
既然強者非恒強,弱者非恒弱,那強者如果想一直當強者,就要知道自己身後有多少雙弱者的眼睛在盯著自己,因為他們也想當強者。於是,他們會不斷地製造條件,追上強者。在這個過程當中,弱者總在不斷地衡量彼此的距離,並不斷地縮短這種距離,隻為了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而最後這種關係就有可能被扭轉。
在遼闊的非洲大草原上,一匹斑馬意識到自己被一頭凶猛的獅子攻擊,它拚命奔跑,隻因它明白自己跑慢了就會葬身獅口。跑著跑著,斑馬群都被驚醒了,斑馬的頭領就開始帶著斑馬們一起行動,它們迅速圍成了一個圈,讓那隻斑馬跑進了圈裏,再把集體把自己的蹄子對準了圈外的獅子。獅子一旦想衝進來,就會被馬蹄重重地踢出圈外。幾次嚐試都失敗了以後,這頭獅子隻好垂頭喪氣地走開了。
在這個故事裏,比起斑馬來,獅子原本應該是自然界的強者,可是斑馬這群弱者卻在一致的努力下,形成了強大的力量,扭轉了與獅子之間的強弱對比關係。而在人類的世界裏,道理也是如此。
第五,強中自有強中手。
1946年,日本一個毫無名氣的汽車小廠“豐田”製定了一個企業發展計劃。他們下決心要向當時的汽車王國發出挑戰。豐田在當時實在算不上什麼大公司,資金、技術都比美國的汽車公司遜色很多,可是實力上的懸殊沒有阻斷他們向美國汽車挑戰的勇氣和決心。30年後,豐田實現了他們當時的發展計劃,終於成為一個與美國汽車企業齊名的家喻戶曉的汽車品牌。
市場上的競爭一再說明沒有最強,隻有更強。成為強者的時候一定別忘強中自有強中手。這就好比是自然界中的食物鏈一樣,這世界無所謂哪種動物是絕對的王者,沒有可以超越食物鏈的猛獸,任何一種動物都有自己可降服的對象,也有可以降服自己的動物。企業在成為強者時,要明白由於各行各業千絲萬縷的關係中,總會有可以扼住自己咽喉關鍵的所在。所以對管理者來說,保持清醒的頭腦,有危機意識,在企業內部搭建良好的風險管理機製,才能保證事業的長久發展。
策略4:危機轉化,化險為夷
由於變化速度過快,常常有一些無法預料的災難,或者宏觀環境的突然改變,都會讓很眾多企業措手不及。隻不過有些企業能夠轉危為安,扭轉乾坤,而有些企業卻會因此而一蹶不振。為何結果有這麼大的不同呢?區別就在於管理者是否能夠在麵對危機時采取適當的策略去化險為夷。這需要管理者有著過人的智慧和敏銳的商業嗅覺,還能開拓創新、勇於突破。這些特質都是讓企業走出困境的重要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