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邊讓傳》有記載:“傳曰:‘函牛之鼎以烹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汁則熬而不可熟。’此言大器之於小用,固有所不宜也。”用一口可以煮一整頭牛的大鍋去煮一隻雞,的確是非常明顯的大材小用了。可見,用人要較短量長,安排合適的職位。
對於企業而言,人才就像是產品所需的原料,需要合適的人才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日本)認為,“適用”是企業的選才之道。無論小才大用,還是大材小用,都無法達到理想的用人狀態;隻有適才專用,才能使人的潛力在合適的崗位上盡情發揮。
從1918年開始,鬆下幸之助就已經在做生意。那個時候,他的公司規模很小,但幸運的是,他已經得到了合適的人才。鑒於當時公司的規模,在學校裏名列前茅的學生肯定是不會加入到這家公司的,即便他們真的來了,也沒有合適的職位可以提供給他們。
初期的鬆下公司,選用的多數是普通學校的畢業生作為職員,甚至於有一段時間,公司哪怕是要找一個中學的畢業生來工作都很不容易。直到1927年,鬆下公司才開始針對性地聘用專門學校的人才。換句話說,在鬆下生意的第九年,才第一次雇用了兩名畢業於專業院校的學生。鬆下認為,要讓生意做的順順當當,企業就需要雇用適合於工作崗位的人才。由此開始,鬆下的任何一家分公司或事業部,在尋找和聘用人才時,都以自己的立場和經營狀態為依據。
在鬆下看來,有時候,雇用太優秀的人會有些麻煩。當然,這並不是說這些人不是好員工——他們也是勤懇認真的工作者,但基於他們的能力,大都會有這樣的抱怨:“工作太無聊了,沒什麼意思。”但如果聘用比較普通的人,他們就不會產生這種怨言,更容易心存感激而努力工作,對自己的職位和工作環境也更加滿意。因此,鬆下一直認為,優秀的人並不是任何適合都應當聘用的。
在日本有種廣為接受的說法:“適合身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公司經營狀態的背景下,雇傭身份適當的人。如果公司能夠積極地區尋找這樣的人才,就不會覺得人才很少了。
最後,鬆下幸之助總結說,世上從來沒有百分百圓滿的事情,對一個公司來說,能雇用到七十分的中等人才,就是公司運營的常態了。說不定,使用這樣的人對公司而言反而是福氣,何必一定要得到一百分的人才呢?
隨著時間推移,企業之間的競爭越來越依賴於人力資源,這就關要求企業一定要注意對人才的選拔、培養和任用,無論是選擇還是使用人才,都要盡量做到量才使用,給適當的人以恰當的位置,保證既不產生人力資源浪費,也不產生無效配置,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人的潛力,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
策略2:用人之長,避人之短
世上沒有完美的人,所有的人都是有長處也有短處。對於管理者來說,用人的時候應當先看這人的長處,再看怎麼避開他的短處。隻要揚長避短,天下便沒有不可用之人。光是因為短處就不放心的,很難找到合適的人才。
唐代的柳宗元,是著名的思想家。在他的著作中,曾經提到過這樣一件事:有這樣一位木匠,他的技術非常差,差到什麼程度?他自己的床壞了,都修不好。就是這樣一個人,卻號稱自己非常擅長建房子,柳宗元通了,當然是不敢相信。後來,在一個很大的建房工地上,柳宗元又看到了這個人,這個時候的他,完全看不出是一個修不好自己床的差木匠,隻見他發號施令,指揮若定,在他的指揮下,許多工匠有條不紊地做事,秩序非常好。看到這個,柳宗元大為驚歎。對於這個人,究竟應該怎麼看待?如果是看成一個技能不足的人,而不使用他,無疑是埋沒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組織者。因此優點和缺點的考慮順序,看似無所謂,其實很重要。
從柳宗元說的這個木匠身上,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道理:如果管理者從下屬的長處著眼,為他選擇合適的崗位,提供和創造良好的條件,這樣他的長處就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他長處的優勢就可以日益增長,迅速抵消短處帶來的負麵影響,至少也能填補短處的缺陷,從而增加了他的價值;但如果是從短處下手——即便是為了讓他能夠全麵發展,也最終會消磨了他的長處,令他的長處被短處排斥和否定,無法發揮自己的價值,甚至最終斷送他的前程。因此,看人應當首先關注他的優點,而不是極力挑毛病。
以《水滸》中的時遷為例,他的短處非常明顯——一偷雞摸狗成性,但同時,他的長處也非常突出——能夠飛簷走壁。在時遷上梁山後,被梁山的氛圍和環境所感化,他的能力就派上了大用場。在梁山的一係列大行動中,吳用把非常重要的情報工作交給了他,從而能夠很好地發揮出他的優勢,也使得時遷成了梁山中舉足輕重的人物。由此可見,即便是毛病很多的人,隻要看準了他的優點,還是能夠充分利用他的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