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3:打破常規,化腐朽為神奇
這個世界是多變的,看待事物決不能抱著以前的觀點不動,尤其是管理者更要打破常規,學會變通,從多個角度看待事物。隻有從常規中求新意,盡可能低尋求多種的方法和結論,才能最終創造出更新更好的方法和產品。
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有兩個人,他們都賣梳子。一次,他們以賣梳子給和尚來打賭,其中一個去寺廟裏,但是和尚卻跟他說:“你找錯地方了,我們都沒有頭發,要梳子做什麼呢?”
這個賣木梳的人說:“雖然你們用不著,不過你們這裏,每天來燒香拜佛的人不少,其中有一些人頭發散亂,要是就這樣進聖地廟堂實在不算雅觀,也是對佛不尊重。要是給這些人準備木梳,讓他們將自己的頭發梳理一下,豈不是更顯出對佛祖的崇敬和誠意,這樣對您和寺廟都是好事情。”
和尚聽了,覺得這個說法有理,就買下了10把木梳。
當然另一個賣木梳的人也不肯認輸,又一天,他也來到寺院向同一個和尚推銷木梳。和尚一看又是賣梳子的,就告訴他已經買了,不需要了。這個賣木梳人的告訴和尚:“您買十把梳子,隻能給來到寺廟的人梳頭用,但沒來的人就不知道這樣的事。如果你多買些木梳,刻上寺廟的名字,凡是來到寺廟燒香許願的人都可以送上一把,這樣他們帶回去,他們的親友也就能用,一傳十十傳百。通過這樣的方式,寺廟的名氣很快就能擴大,有更多的人來燒香許願,使寺院香火旺盛。”
聽了這番話,和尚心花怒放,一口答應又買下了100把木梳,還約定這些木梳送完之後再買。
這故事,在營銷界已經成為經典,任何音效課程都會提到這個“賣梳子給和尚”的故事。這個故事的用意就是提醒聽眾,要勇於嚐試,任何事情在開始做之前,都不能提前下結論,如果行動被先人為主的思想左右,就隻會消弭了意誌和進取心。要敢於嚐試,再嚐試。持續的嚐試,才有機會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把不成功變為成功,把平凡變成不平凡。在常人看來,把木梳賣給和尚是不可能的,但在銷售人員的努力下,這成了事實。尤其是現代的市場競爭異常激烈,企業不但需要敢於嚐試的勇氣,更要有破除常規的智慧。隻有這樣,企業才能順境中錦上添花,更加壯大;在逆境中峰回路轉,絕處逢生。
28歲的美國青年羅素,在他年幼時曾經聽過一個童話——不如說是父母敷衍孩子的話,說孩子是菜田裏長出來的。但當後來他回憶起這件事情,由此產生了一個好點子。那個時候他正在做洋娃娃的生意,他將自己製作的洋娃娃命名為“椰菜頭娃娃”。從外表上看。這些洋娃娃和普通的洋娃娃並沒有什麼差別,但這位精明的美國商人給它們賦予了生命,正是這一點改變緊緊抓住了當時美國人的心態。
美國社會的普遍觀念中,比較強調個人的獨立性,因此在美國的不少家庭,孩子不太願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這也使家庭變得寂寞。離加上婚率的上升,導致不完整的家庭越來越多。而這種精神上的空虛、感情上的需要,正好就是“椰菜頭娃娃”所捕捉到的商機。
當人們購買這種娃娃,商人們會提醒他們,這不是在“購買”一個娃娃,而是在“領養”孩子。任何人在購買之前,都需要簽署“領養證”,並且保證會好好地照顧它。經過辦理領養手續,購買者就成了“椰菜頭娃娃”理論上的養父母,這樣就產生了一種天然的親切感。
此外,商家還有其他的一些手段,使這種布娃娃更富有生命力,每個娃娃都有自己的“出生證明”,上麵有它的姓名、手印、腳印;娃娃的屁股上麵還會有“接生人員”的蓋章。當顧客購買的布娃娃滿1歲,經銷商還會給顧客的地址寄上娃娃的生日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