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迷不敢多提所謂“大同“,畢竟距離這個時代過於遙遠,就連他所處的時代都沒有實現哩。接著講道:“仁愛用於政治就是‘仁政’,仁政的措施就是禮治。仁政在於富民,教民;強調道德教化。”很多時候諸葛迷都是以個人對儒學的理解在講述,難免語言欠缺流暢。
孟子的仁政思想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對兼並戰爭。然而大一統必須通過戰爭贏得。這就是前後矛盾之處。諸葛迷沒有讚同孟子的觀點,他將仁政思想停留在簡單的富民教化上,對反對戰爭之說諱言。
教化民眾這是治國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尤其在諸葛迷的政治主張裏,他再三強調教化,強調地方官吏的作用。他比較崇尚兩漢吏治。史學家稱讚“兩漢吏治,永為後世之美”教化功不可沒,與宋代理學束縛民眾思想相比,漢代的教化單純許多。以百萬民眾養十萬甲士,十萬官吏而沒有怨言。諸葛亮時期的吏治,晉代以後再也看不見。這或許就是曆代君王推崇諸葛亮的一大重要原因。他們管轄的吏治,較諸葛亮治理的蜀漢,相去甚遠。國家人口繁衍,官吏數量增加,但效果相差許多,人民多有怨言。
諸葛迷身在講求自由的時代,對於封建禮法不很感冒,但他依然提倡必要的道德禮儀。在三國時期,禮治為主,刑罰為輔無可爭議。諸葛迷不主張將禮節變成條條框框。他首先主張亂世用重典,然後諄諄教導,讓教化成為一種長久製度,讓禮治深入人心。曆史往往也很滑稽,唐代以後禮節法規越來越多,越來越細,然而守禮與執法越加鬆懈,違禮和犯法的案例越來越突出。
諸葛迷又就“重民任賢和君道臣道”闡述許多。這些思想後代學說眾多,諸葛迷可供選擇麵很廣。講到後來,意氣風發,口若懸河,竟然忘乎所以。一針見血直指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
“這個世界本無鬼神,何來天人感應之說。天地是自然萬物,有規律可循,順乎規律則可。感應一說純屬荒謬怪談。各位不妨看看王充的《論衡》,大有啟發。”
堂下開始嘩嘩騷亂,有人議論紛紛。
秦宓起身說道:“今日洗耳恭聽孔惑兄的高論。若論辯駁,卿不如我,若論博學我不如卿!”他是坦白相告。諸葛迷縱論儒學精要,這些都是秦宓前所未聞的總括性道理。因為它凝聚後世千年的民族文化,古人智慧再高也猜不透將來的事情。秦宓感覺先前的困惑似乎得到一絲啟發,心情不像起初焦慮。
包括諸葛迷在內在場眾人都感震驚。秦宓以博學冠首西蜀才士,今天當眾說出這話,那是坦誠自己學識不如諸葛迷,把冠首之位拱手相讓。諸葛迷忽然感到秦宓心胸寬廣,自愧不如。
“若論寬宏雅量,子勒兄勝我十倍!”諸葛迷由衷稱讚,先前與秦宓的過節消散得無影無蹤。
“然天人感應學說流傳兩漢,朝廷深信其中,孔惑兄斷不可妄談,惹來殺身之禍!”秦宓臨別忠言讓諸葛迷隱約感覺自己過於激進,忘記當前的曆史背景。
剛才那席話都是即興發揮,說到哪裏算哪裏,沒有顧及太多。等到事後學生再來請教,諸葛迷緘口不答,和平常一樣講課授學。
然而諸葛迷反對天人感應,宣揚無神論的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傳遍成都大街小巷。諸葛迷的名聲再度升溫,在學術界激起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