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問又問得全場鴉雀無聲。
猛聽得外麵一人擊掌叫好。
待那人進得大堂,諸葛迷愕然驚道:“子勒兄怎麼來啦?”
來人是“西蜀三俊”才學冠首的秦宓。
秦宓在益州派子弟求學的“巴蜀學舍”授課,聽聞諸葛迷在潛龍學舍講學。學舍學術風氣大盛,一時好奇就來此聽課。秦宓喜歡追求學問,博采眾聞先前在舌戰群儒時就對諸葛迷頗感興趣,後來諸葛迷聲名鵲起,於學術界掀起一股風潮,更令秦宓生出愛才之心。趁有空暇前往拜訪。
適才堂外聽諸葛迷分析法家思想來源鞭辟入裏,他的學說十分新穎獨特更深深引起秦宓探索學問的興趣。突然聽諸葛迷又說起儒學治國,這大大合乎胃口。
方今戰亂,儒道衰微,道德淪喪。秦宓作為儒者,對社會現狀和儒家思想進行過反思,對前途和學術越發迷茫。他愛好學術,重視德風,常常輾轉反複於現實和道德中,整夜失眠。秦宓之所以成為西蜀才學冠首不僅在於博聞強識,更在於他善於思考。然而以往讀過的古文典籍沒有任何一書對他產生啟發,他對儒學衰微,對儒學的將來找不到一條出路。他渴求儒家道德恢複,希望找出一條適合當世的儒學之道。
諸葛迷心下躊躇:莫非秦宓跑到潛龍學舍踏館不成?想起當初在太子宮殿舌戰群儒,終敗在秦宓之下,心裏總覺得疙瘩難解。
警惕的目光投向秦宓,依然微笑著招呼道:“哪陣風把西蜀三俊的子勒兄都吹來了?快取席備座!”
秦宓緩緩坐好,目光與諸葛迷相觸,笑道:諸葛迷還是疑心我來尋釁。他個性狂傲不羈,那是性情使然;但他不喜歡挑釁惹事。施禮道:“在下也是來求學的。請諸葛兄賜教儒學治國之道。”言辭懇切,不像故意鬧事。
諸葛迷一顆心落回原處,滔滔不絕地講道:“自董公以後,朝廷獨尊儒術,儒學治國安邦之道切入政治實踐。儒學將道德與政治合為一體,使倫理原則與政治原則相互貫通。”目光轉向秦宓,意思是問:子勒兄,不知在下所說對否?
秦宓微微一笑,算是讚許,同時也暗示諸葛迷繼續講下去。
兩個人的心忽然生出第一次見流。諸葛迷信心大增,繼續說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儒家所提倡的一個重要政治主張就是大一統。很多人認為僅僅是大一統,其實儒家之道在大一統基礎上還有‘大同’的社會理想。”
自西漢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大一統的政治主張,就被曆代統治者利用,成為官方的統治思想。由此還開創了漢武帝時期帝國的昌盛局麵。董仲舒從禮法製度正本清源,目的在於端正中央與地方、天子與臣民的上下尊卑關係,為維護“大一統”服務。然而狡詐的封建統治者從自己利益出發,單單追求大一統思想,忽視更高境界的“大同”思想。大同思想與統治原本格格不入。
孔子依照“天下為公”的最高理想,把和平美好的社會模式寄托於一個王道禮治的社會。其大同世界實際是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寫照。然而很可惜,這一思想不可能得到封建君王的認同,董仲舒等儒者繼承人在痛定思痛後拋棄了這一原則,出於無奈。儒學隻有迎合當局者,儒者才有政治利益。然而讓他們始料不及的是儒學傳至漢末,在天下難以大一統的時候,儒學的尊卑已經無法束縛強者的野心。弱肉強食是自然法則,維護利益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儒家學者不但未能實現“大同”,就連“大一統”的禮法製度的道德底線都旦夕難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