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陳榮耀:《比較文化與管理》,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版。
46.譚偉東:《西方企業文化縱橫》,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7.孫鵬鳴:《新風綠市場,長安更明亮》,載《中國體育報》,1999年9月20日。
48.蘇勇:《中國企業文化的係統研究》,複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49.張建平、張占耕:《新概念管理》,立信會計出版社1996年版。
50.鵬鳴:《把握市場,再創輝煌》,載《中國旅遊報》,1999年9月14日。
51.李文詮、周平安:《中國企業文化》,西北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52.劉光明:《現代企業家與企業文化》,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53.陳學超:《企業文化縱橫談》,西北大學出版社 1994年版。
54.白永秀、郝索等:《旅遊企業管理研究》,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版。
55.姚作為:《中國旅遊產業競爭力的現狀分析》,載於《南方經濟》,2001年第5期。
56.陳春花:《企業文化塑造》,廣東經濟出版社2001年版。
57.華銳:《新世紀中國企業文化》,企業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58.鍾祥斌:《企業文化設計》,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後記
改革開放25年來,我國旅遊業取得了驚人的進步——2003年國內遊居世界第一位,入境遊居世界第五位;2003年出境遊首次超過日本,居亞洲第一位。
與我國旅遊業取得飛躍進步形成巨大的反差,我國旅遊企業成長的速度是相當慢的。如果說20年前我國工業是非常弱小的,今天我們已經看到海爾集團、聯想集團、長虹集團、TCL集團等一批令人自豪的民族工業,伴隨著這些工業企業的成長,湧現出張瑞敏、柳傳誌、倪潤峰、李冬生等一批優秀企業家,他們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國產的彩電、冰箱、空調、洗衣機、微波爐、VCD已經進入了祖國大地的千家萬戶,而且已經走向了全世界。
然而,在旅遊行業我們卻看到了20年基本不變的情況,即最具優勢的依然是凱悅、喜來登、假日、萬豪、雅高等一批國外著名旅遊企業集團。我們的旅遊企業不但未能走向全世界,而且在國內旅遊市場上也不占優勢。
我常常想,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大的差距?我認為最主要的是我國旅遊企業沒有在企業文化建設上下工夫,國內各種書刊上企業文化建設成功案例,幾乎找不到旅遊企業,而走上哈佛講壇的也是海爾、聯想等中國工業企業的企業文化建設案例。
眾所周知,文化與管理的關係,已經形成當前管理世界研究的一個熱門課題;特別是在 20 世紀 60 年代後期,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的奇跡,引起了西方人士的關注,人們把這一地區稱為與歐美、蘇東工業文明並列的第三種工業文明。經濟發展的持續高漲,必然依據於管理文明的日臻成熟,而日本和東亞地區的管理方法又主要來自於歐美。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同一種管理理論,同儒家文化結合以後,就能產生更大的經濟效果?因此,人們開始進一步深入研究管理與文化的關係問題。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四分之一世紀的時光,我國的旅遊企業該花大力氣抓企業文化建設了,隻有如此,我國的旅遊企業才有可能快速成長,戰勝國外競爭對手,成為世界一流的旅遊企業。所以我開始考慮寫一部關於旅遊企業文化建設方麵的著作,把多年來對旅遊企業的所看所思寫出來,以拋磚引玉。
我首先要感謝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同事們,感謝西北大學旅遊係研究生朱紅莉、高超同學,我的成長和本書的出版凝結著他們的辛勞。我想我對他們最好的報答就是更加認真地工作,絕不辜負他們對我的期望。
在此,我要感謝經濟科學出版社和責任編輯王柳鬆女士為本書出版所作的努力。他們對本書的厚愛對於我是一種很大的鞭策。
在那夜深人靜的時候,我的家人張麗華、楊凱、楊林還忙碌著整理資料和打印校對書稿,為本書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對此我是會永記心間的。
最後還要感謝為本書研究提供思想養料的著作、論文的作者們,他們的研究成果是本書得以完成的基礎,他們是我的良師益友。
本人學識水平有限,我期望各位專家學者、旅遊企業管理者及讀者朋友對本書提出批評和建議。
楊永平
2004年國慶於西大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