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探秘未知的世界(34)(2 / 3)

至於這艘“宇宙飛船”的飛行軌道,專家們的看法截然相反。索羅托夫等人認為它由東向西,阿斯坦波維奇等人則主張它由南向北,兩種觀點都擁有幾十個非常可靠的目擊者。然而,根據飛行物及其爆炸引起的衝擊波殘留在樹木上的痕跡推算,該飛行物在西伯利亞上空曾兩次改變方向,先是在凱日姆村上空由南向東飛行,而後又在普利奧勃拉熱諾村上空向西飛行,在空中的轉彎弧線長約600公裏。

於是,我們可以推斷,這是一個由智慧生命控製的飛行體,因為,無生命的天體,不會在墜落過程中任意改變方向。

蘇聯飛機設計專家馬諾訶夫把這個飛行路線畫在地圖上,計算出它的飛行速度,大約是2400~3600公裏/小時。這就可以斷定,它是智慧生物的“作品”,因為,隕石等天體進入大氣層的時速,決不會低於每小時4萬公裏。

但是,也有一些科學家對上述說法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所謂“天外來客”和“宇宙飛船”大爆炸之說,隻是一種情理推斷,沒有充足的事實依據。

蘇聯科學院院士彼得洛夫認為,在通古斯爆炸的,並不是什麼宇宙飛船,而是一個由稀鬆的雪團組成的彗星。它來自太陽係遙遠的地方。1908年6月30日早晨,當它以每小時4萬公裏的速度衝破地球大氣層的時候,摩擦產生了過熱的氣體。這種氣體一接觸地麵,就發生了相當於幾顆原子彈破壞力的巨大衝擊波。

蘇聯的烏克蘭科學院地球物理化學研究所測算,這個彗星的重量大約是500萬噸,它的頭部直徑約300米。爆炸發生那天,它進入地球大氣層上部,頭部迅速蒸發;在到達離地球表麵20~30公裏的時候,光化學和電離反應遭到破壞。彗星融化所產生的遊離氧開始同臭氧結合。於是,麵積達幾千平方公裏的臭氧保護層在瞬息之間被破壞,形成了一個“空洞”,“太陽風”便從這個窟窿乘虛而入。由於彗星很快便蒸發完了,所以地球上沒有留下作為“物證”的任何殘骸。

1994年,我國科學家也提出了由於“冰核流星體”撞擊而引起通古斯大爆炸的假說。他們認為,通古斯大爆炸的特點是,爆炸點特別巨大、分散,卻沒有任何爆炸遺物。在各種物質中,能夠來無影去無蹤的隻有氣體和液體。但單純的氣體和液體無法衝擊出淺坑,因為地坑的形成需要堅硬物質的壓鑿,那麼,既有硬度、又易消失的物體就隻能是冰體。“冰核流星體”也稱冰彗星,它來自銀河係。該冰核流星體的構成成分中應含有大量的氫元素,或者是它的同位素氘、氚,它應該在距通古斯地麵5000~10000米的高空中爆炸,爆炸能量相當於2~3個氫彈的威力,是廣島原子彈爆炸能量的1000倍。

“外星人出手救助地球”說

通占斯大爆炸的研究並沒有停止腳步。最近,俄羅斯新聞網報道,西伯利亞“通占斯宇宙現象”基金會組織的一個科研考察隊在通占斯地區進行了長達十年之久的考察,他們的發現將有助於“通古斯爆炸”之謎的徹底揭開。

1998年,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舉行的“通古斯問題九十年”會議上,考察隊負責人尤裏·拉夫賓公布了他在通古斯隕石墜落爆炸中心找到的兩個非天然物體——兩枚金屬螺栓,其中一枚被釘在地下1.5米深的嶄石中。它們沒有任何機械加工的痕跡,而且,我們也無法對它進行金屬成分與材料的分析鑒定。因此。這兩枚金屬螺栓很可能來源於地外,是外星機械裝置的一個組成部分。

2004年7月,考察隊在石泉通古斯卡河流域的兩個村莊之間又發現了兩塊奇怪的黑色“石頭”。這兩塊石頭都是棱長為1.5米的規則正方體,“明顯不是自然物質”,看起來像是曾經被火燒過。而且“石頭的原料是製造太空火箭的合金,而在20世紀初,隻有飛機使用這種原料”。因此,拉夫賓認為,這兩塊方方正正的石頭正是外星球飛行器的殘留物,盡管這一點還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分析來證實。

這個考察隊還發現,在被爆炸摧毀的森林中央峭壁頂端,有一塊“農民小棚屋”大小的白色巨石。拉夫賓說:“當地居民把這塊白色巨石稱為‘馴鹿石頭’。它由水晶物質構成,而水晶物質並非這一地區的典型物質。”因此,拉夫賓認為,這塊白色巨石是彗星核心的一部分。

科學家們還取到一塊重約50公斤的碎片準備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進行實驗分析。

正是這一發現讓尤裏·拉夫賓提出了這樣的設想:很有可能,外星飛船與一顆巨型彗星在地球附近發生了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