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探秘未知的世界(27)(1 / 3)

又有媒體報道,歐洲太空總署2003年9月發射的“SMART—1”太空船在完成主要任務之後,正在逐步降低高度,接近美國阿波羅登月艙的降落地點,準備拍下高清晰度的黑白及彩色照片。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呢?歐洲航天局首席科學家福英格回答媒體說:“我們正在觀察某些降落地點,目的是查出基本的真相。”

這是什麼話?難道美國的盟友和同行也懷疑“登月騙局”嗎?不然,何必要專門費此周折?揚言要“查出基本的真相”呢?

正是為了這個目的,歐洲太空總署決定,把“SMART—1”任務延遲一年到2006年8月,到那時,美國“登月”到底是不是“騙局”,總可以蓋棺定論吧?

神秘天體:“黑洞”之謎

“黑洞”是宇宙中最為神秘的未知天體。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個天體被百分之百地證明就是黑洞。然而,所有世界一流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都相信它的存在,圍繞著它所進行的觀測、研究和爭論更是層出不窮。

它是當代科學“六大懸案”之一,有關它的觀測報告和理論革新,常常教我們莫名驚詫,耳目一新。“黑洞”的特征最初指出“黑洞”存在,並假設它為一個質量很大的神秘天體,是在1798年。當時,法國的著名天文學家和數學家拉普拉斯根據經典的牛頓力學預言,隻要這個天體的體積足夠小,引力足夠大,光線和其他一切物質就不能從中逃逸。

1916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廣義相對論,不久,德國物理學家史瓦西得到了廣義相對論方程的一個精確解。他預言存在五種不旋轉、不帶電的“黑洞”,人們稱之為“史瓦西黑洞”。

根據史瓦西計算,一個質量與太陽相當的天體,其半徑收縮到3公裏時,就有可能成為“黑洞”,而地球,則需壓縮到半徑為0.9厘米。現在一般認為,黑洞是一種無法直接觀測的神秘天體,它有一個封閉的邊界,物理學上稱為“視界”。外界的物質可以進入這個視界,而視界中的物質卻不會從裏麵逃逸出來。

因此,它的首要特點就是“黑”,它不向外界發射和反射任何光線,除了“黑”,人們無法看到它的“廬山真麵目”。

其次,它還是一個無底“洞”。它利用自己強大的引力,貪得無厭地吸食四周的一切物質,包括天體,卻又不讓一點物質從中泄露出來。因此,人們又稱它為“宇宙陷阱”,或者“星墳”。

它的“肚子”到底有多大?這些被吞食的物質或天體到哪裏去了?它的內部結構怎樣?人們無法知道。即使用多盞威力巨大的探照燈向它照去,也無濟於事。每秒30萬公裏速度的光,隻要一進入它的引力場,就無法逃逸。

說起“黑洞”吞食四周物質的方式,真是有趣極了。一種是“拉麵式”:當一顆恒星靠近“黑洞”,就很快被“黑洞”的引力拉長成麵條狀的物質流,迅速吸入洞中,同時產生巨大的能量,包括X 射線。

另一種是“磨粉式”:當一顆恒星被“黑洞”抓住之後,就會被其強大的潮汐力撕得粉身碎骨,然後再吸入一個環繞“黑洞”的拋物形結構的盤狀體中,在不斷旋轉中,盤上的物質像螺旋一樣進入黑洞,由黑洞慢慢“享用”,並產生穩定的能量輻射。

“黑洞”存在之謎

黑洞既然無法直接觀測,我們怎樣來確認它的存在呢?

首先,它強大的引力場會影響附近的天體運動,人們可以從一些天體運動的異常情況來推斷附近有一個黑洞存在。

其次,當附近的物質被源源不斷地吸引進黑洞的邊界—“視界”之前,會放射出大量的x 射線或Y 射線,這種高輻射現象,成為了我們尋找黑洞的重要線索。

比如,一些科學家們用設置在南美洲智利基諾特洛的口徑為4米的光學望遠鏡觀測,發現在大麥哲倫星雲中有最亮的X 光源“LMCX—3”,它的質量是太陽的8~12倍,不可能是中子星,因為中子星的質量不可能超過太陽。那麼它是什麼呢?天文學家初步判斷,它可能就是黑洞,這是迄今為止首次在銀河係之外發現的好像是黑洞的天體。

同時,天文學家還發現,在這個天體附近的星球上,有氣體不斷地流入這個黑洞。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奇特的現象呢?他們認為,這些氣體大概受到強大重力的吸引,而被加速到極高的速度,最後,其動能便轉變成為X 光了。

還有一些天文學家推斷:天鵝座X—1雙星中的一個成員,也很可能就是一個質量超過太陽3倍的恒星級黑洞;一個名叫“M87”的橢圓星係的核心中,則可能存在一個質量比太陽大90億倍的星係級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