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人生福禍無常,固然,福與禍的降臨有時候人們是無法預料和把握的,但是深通方圓之道的領導者都可以在福禍之間自由地遊走。
福不可徼,養喜神,以為召福之本而已;禍不可避,去殺機,以為遠禍之方而已。
《菜根譚》中有句名言:福分不可強求,隻有保持愉快的心境,才是追求人生幸福的根本態度,禍患不可逃避,隻有排除怨恨的心緒,才是作為遠離禍患的辦法。但是有一位古代政治家範雎卻以自己對方圓之道的理解和運用,對禍與福做了另一種闡釋。
範睢,戰國時期政治舞台上一位十分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而他的走上藪治舞台卻是曆經坎坷。
他原是魏國人,早年有意效力於魏王,由於出身貧賤,無緣直達魏王,便投靠在中大夫須賈的門下。
有一年,他隨須賈出使齊國,齊襄王知範睢之賢,饋以重金及牛酒等物,範睢辭謝沒有接受。須賈得知此事後,以為範睢一定向齊國泄露了魏國的秘密,非常生氣,回國以後,便將此事報告了魏的相國魏齊。魏齊不問青紅皂白,令人將範睢一陣毒打,直打得範睢脅斷骨折,範睢裝死,被用破席卷裹,丟棄在茅廁中。須賈目睹了這一幕,卻不置一詞,還隨同那些醉酒的賓客一起至茅廁中,往範睢的身上撒尿。
範睢待眾人走後,從破席中伸出頭對看守茅廁的人說:“公公若能將我救出,我以後定當重謝公公。”守廁人便去請求魏齊允許將廁中的屍體運出。喝得醉熏熏的魏齊答應了。範睢算是逃出了條活命。
範睢曆經千辛萬苦,來到了秦國都城鹹陽,並改名換姓為張祿。此時的秦國正是秦昭王當政,而實際上控製大權的,卻是秦昭王之母宣太後以及宣太後之弟穰侯、華陽君和她的另外兩個兒子涇陽君、高陵君。這些人以權謀私,內政外交政策多有失誤,秦昭王完全被蒙在鼓裏,形同傀儡。
但範睢看出,在當時列國紛爭的大舞台上,秦國是最具實力的國家,秦昭王也不是一個無所作為的國君,他更相信,在這裏,他的抱負一定能夠得以施展,於是,他幾經周折,終於見到了秦昭王。他以其出色的辯才,超人的謀略向昭王指出秦國內政外交政策的失誤及秦昭王的處境,並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見解。
秦昭王悚然而驚,立即采取果斷措施,廢太後,驅逐穰侯、高陵、華陽、涇陽四人於關外,將大權收歸己有,並拜範睢為相。
範睢所提出的外交政策,便是聞名於後世的“遠交近攻”,而他所要進攻的第一個目標,便是他的故國魏國。
秦軍兵臨城下,魏國大恐,派出了使臣來向秦求和,這個使臣,便是範睢原來的主人須賈。不過,須賈隻知道秦的相國叫張祿,而不知就是範睢,他還以為範睢早已死了呢。
範睢得知須賈之來,便換了一身破舊衣服,也不帶隨從,獨自一人來到須賈的住處。須賈一見大驚,問道:“範叔別來還好嗎?”範睢道:“勉強活著吧!”須賈又問:“範叔想遊說於秦國嗎?”範睢道:“沒有。我自得罪魏的相國以後,逃亡至此,哪裏還敢遊說。”須賈問:“你現在幹什麼呢?”範睢道:“給別人幫工。”須賈不由起了一絲憐憫之情,便留下範睢吃飯,說道:“沒想到範叔貧寒至此!”同時送給他一件絲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