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野心較大的有才能之人,在給了其一定的權力讓他行使之時,同時為其設定一些限製,這就是亦方亦圓之領導藝術的高明之處。
忽必烈所采取的措施、使用的手段都似乎是在寬容博愛的氣氛下進行的,他對帝國政權的收攏、對分裂趨向的消除都是以和風細雨的方式進行的,比之宋高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來說,更巧妙,更將智謀運用得出神入化。
不妨讓我們瞧瞧他所采取的操縱措施與運用的手段。
第一,不動聲色地疏遠漢儒舊臣。
當時,忽必烈認為,像王文統這樣信任的太臣,都能背叛自己,那諸多漢儒出身的大臣,誰又能保證他們以後不會背叛自己呢?出於這樣心胸狹窄的考慮,忽必烈此後一步步地走上了疏遠漢儒大臣的道路。
第二,削弱漢人世侯,實施官吏遷轉法。
忽必烈一直在考慮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解決漢人世侯軍權太重、威脅帝國的問題。他認為,對待這些重兵在握、占據許多地盤的漢人世侯,絕不能像對待儒臣文士那樣簡單,必須運用很得當的手段,既要不引起他們的叛亂,又要使他們心服口服,在被削奪了兵權與地盤之後又能心甘情願地效忠大元帝國。這的確費了忽必烈一番心思。
忽必烈對參加某次叛亂的張邦直以違犯製度、擅自販馬的罪名而略加懲處。對與叛亂頭目有書信交通的世侯張榮的孫子張寵,以及張柔的兒子張寵略等人也給予寬大處置,或者不加追究。這樣,首先穩定了他們的情緒,使他們打消了猜疑不安之心。然後,召集文武官員,讓他們分析叛亂的原因。在這次討論會上,或許是忽必烈事先授意的吧,一位官員指出是由於諸侯手中的權力太重,一語破的。這一語也驚呆了當時與會的史天澤等人。現在考察起來,我們也不能排除這是忽必烈所精心設計的一幕,目的就在於使握有重權的漢人世侯有所醒悟,盡早聰明地交出權力,免得遭到被殺戳的下場。誰又能否認這次所謂的討論會不是一場更高明的“杯酒釋兵權”的故技重演呢?盡管沒有擺下美酒宴席,但卻更富有濃濃的戲劇性。因而,當時心中不安卻立即醒悟的史天澤首先表明了態度,他說:“掌軍、管民的權力,不能夠讓一個家族中的人同時擔任,請改正這樣的做法,那麼,請從我家開始吧。”史載,當時僅史氏一家就同時有17人交出了兵符,而其他像張弘範、董文炳等人都仿而效之,漢人世侯的兵權在無聲無息中被削奪了。這就使忽必烈暫時鬆了一口氣。
但這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此,維吾爾族出身的廉希憲進一步指出說:“國家從開創以來,凡所納請的士人與開始任命的大臣,都讓他們世代相傳,到今天已有六十個年頭了,這些世侯的子孫們把部下都當作奴仆,都邑中的官員們也都是他們的皂隸僮使,這是前代所不曾有的,應該加以改正,對官員應通過考核優劣而加以升降。”姚樞也同樣向忽必烈上疏講了“罷世侯”的重要性。這些都正中忽必烈的下懷,因而被他采納。接著在1264年十二月,忽必烈正式發布詔令撤銷世侯製,規定各家世侯除一人擔任官職外,其他子弟的官職都要例行解去。這項製度此後成為一循不改的定製,它對於“裂土分民”、擅自征斂並私自設置牢獄、為霸一地的世侯家族,從根本上削奪了他們的權力。這一措施甚為有效。接著大臣宇子貞又奏言:“現在的州縣官相傳以世,非法征收百姓錢財,百姓窮困卻告狀無門,應該實行遷升轉任的方法來革除這一弊端。”於是,官員遷轉法從此代替了蒙古的世襲官製。從這一點上講,這一製度的確立,又使忽必烈沿著漢法道路前進了一大步。從此後,對官員的任命、遷轉的權力基本上收歸了中央。至元十四年,中書省官員向忽必烈奏上製定的《循行選法體例》,使官員的銓注、遷轉、升降等更加有規可循,使得元朝封建官僚製度更加具體、係統。
罷世侯、立遷轉,不僅解決了封建割據、叛亂的問題,也使得百姓從世侯的統治下變為國家的民戶。據說,世侯們的權力被撤罷以後,老百姓有將曾經是自己的主人的世侯看作路人的現象,甚至於“追咎怒罵,如仇讎者”。這足以反映了百姓對罷世侯的歡迎,也說明了世侯的權力、威風頓時大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