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以方與圓的兩手收買人心(2 / 2)

朱元璋樂於采納建議,為了倡仁義,收人心,他在根據地的建設上采取了一係列贏得民心的措施。首先,在政治上,朱元璋所行的仁義首先體現在廢除元朝苛政,減輕刑罰,寬減稅役。龍鳳二年(公元1356年)十二月,朱元璋下令釋放應天府所轄監獄裏的所有輕重罪犯,規定當月20日拂曉之前,所有觸犯刑律的官吏軍民,一律免罪釋放,一並要求執行官吏不得複言其事,如借口拖延,要以罪論處。到了龍鳳四年三月,又派提刑按察司合事分巡郡縣,詢察案犯的罪狀,規定原來判處笞刑的釋放,判處杖刑的減半處刑,重罪囚犯處以杖70的刑罰,貪汙受贓的不再追征贓物;司法官吏沒有按規定期限處理刑事案件的,重者從輕處分,輕者免予處分;武將出征犯有過失的,也都予以赦免。也就在這一年,對朱元璋這一規定,當時也有官員想不通,認為“去年釋罪囚今年又從末減,用法太寬則人不懼法,法縱無以為治。”朱元璋的回答則是:“自兵亂以來,百姓初離創殘,今歸於我,正當撫綏之。況其間有一時誤犯者,寧可盡法乎?大抵治獄,以寬厚為本,少失寬厚則流入苛刻矣。所謂治新國用輕典,刑得其當,則民自無冤抑。若執而不通,非合時宜也。”

在經濟上,朱元璋設法減輕百姓的賦役負擔。龍鳳三年(公元1357年),他親征婺州時路經徽州,曾召見當地儒士唐仲實、姚璉二人詢問民事得失。唐仲實反映當地守將鄧愈役民築城,百姓頗有怨氣,他立即下令鄧愈停工。唐仲實說話間又婉轉地反映“民雖得其所歸而未遂生息”的情況,意即百姓負擔過重。朱元璋即坦率地承認:“此言是也。”並做出解釋,說:“我積少而費多,取給於民,甚非得已,然皆為軍需所用,未嚐以一毫奉己”。“民之勞苦,恒思所以休息之,曷嚐忘也。”顯示了愧意。到了龍鳳四年,他下令在徽州實行土地經理,令民自實田。龍鳳九年(公元1363年)又在徽州落實“民自實田”之策,並要求防止官吏橫斂百姓。民自實田而定科徭的結果,使過去地主隱瞞土地向農民轉嫁負擔的現象大為減少。後來,當朱元璋把農業生產抓了上去,軍隊的屯田取得一定成績,他又著手減輕各種賦稅和徭役,廢除新歸附地區的舊政,對新歸附區的所有稅賦和徭役實施“盡行蠲免三年”的政策。

做到此,朱元璋還覺得不夠,於是進行了免租和賑災活動。他“斟酌元製,去其弊政”,改變“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不平等現象,他還實行“給民戶田”的政策,支持農民奪取地主的土地和財產。朱元璋沒有忽視人民,而且懂得愛民才是最大的政治,他任用當地德高望重的人做官,對人民來說就是一件大喜事。

古人說,得人心而後得天下。得人心,才能創造“人和”的良好態勢,有利於平定天下,有這麼一段論民心的話值得後來者深思: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釁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老所順,攻天下之所釁,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如果您是一位手下帶著一幫人的領導,前人的智慧以及這些至理名言不能不察。

[智慧方圓]“得人心者得天下”,這句話適用於古代帝王爭奪天下,也適用於今天任何單位領導工作的展開,而贏取人心的手段需要方與圓的兩手,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