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待士薄,卻欲使其盡心竭力,是不可能。劉向所撰《說苑·尊賢》中講了兩則故事,讀來饒有味道:
一則是:齊國宰相宗衛供養一班食客,他退職後意欲廚遊諸侯各國,竟無一人願隨,他很失望。一士田饒對其訴道:怨吾等無意效力,非也!惟大人待士過苛。廚裏肉寧腐,而不予食;養士口糧三升,尚不及大人所寵之黃鸝;凡您家小皆服飾華麗,卻無一件予士,園中桃果任家人戲擲,士人們卻不曾嚐得一口。“財者,君之所輕也;死者,士之所重也,君不能用所輕之財,而欲使士致所重之死,豈不難乎哉?”連錢財衣食這些並不為執政者所看重的東西,尚且舍不得給予士人,卻要讓士人以最可寶貴的生命去為你效力,這辦得到嗎?
另一則是:諸侯發兵攻齊,齊威王惶恐不安,急集臣屬和公卿大夫商議對策,說:“破敵良策何有?快快道出!”博士淳於髡仰天長笑,威王連問三次,皆不答。最後他講了一個故事:“臣一鄰舍祭田,欲祈得穀百車,享用終生,再傳後世。然其祭品隻一瓢飲、一簞食、三尾魚。吾笑其予神太薄,而求之過苛”。齊威王聽後恍然大悟,“乃立淳於髡為上卿,賜之千金,革車百輛,與平諸侯之事。諸侯聞之,立罷其兵,休其士卒,遂不敢攻齊。”
這兩則故事說明,待遇是啟動人才積極性的有力杠杆。古兵書《黃石公三略·上略》指出:“夫用兵之要,在崇禮而重祿。禮崇則智士至,祿重則義士輕死。”《墨子·尚賢中》認為:“夫高爵而無祿,民不信也。”曰:“此非中實愛我也,假藉而用我也,夫假藉之,民將豈能親其上哉?”唐代李筌在《太白陰經·子卒》中也指出:“人所以守戰至死不衰者,上之所施於人者厚也。上施厚,則下報之亦厚。”這可以說是一條規律吧。違背這條規律,卻又想治國平天下,那是辦不到的。韓信在向劉邦陳述奪取天下的見解時,指出項羽必敗的幾個根據,其中一條就是:“項王見人恭謹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信敝,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說的是項羽待人恭敬,愛兵如子,但是當有人立了功,應當封賞爵位時,卻把刻好的印信攥在手裏,擺弄得磨去了棱角還舍不得授人。這就叫“婦人之仁”。
其四,厚祿利於養廉。《後漢書·仲長統傳、》指出:“彼君子居位,為士民之長,固宜重肉累帛,朱輪四馬。”因為“俸祿誠厚,則割剝貿易之罪乃可絕也。”認為給予官員優厚的俸祿,有利於杜絕敲詐勒索、貪汙受賄和官員經商等不廉潔行為。王安石也主張對官員“饒之以財”,以減少貪汙行為的產生。他實施變法後,各級官吏的俸祿和其他待遇都有顯著提高。
[智慧方圓]對給人才以豐厚的物質待遇這一點恐無多少異議。但是,是否對所有的人才都采取事先許以高爵厚祿這一種辦法呢?宋代思想家蘇洵在《禦將》一文中說:“當觀其才之大小,而為製禦之術以稱其誌。”蘇洵關於對大才小才在生活待遇上采取不同做法的觀點,不無道理。怎樣應用,則須領導者結合實際,順著方圓的思路仔細斟酌。
第八章 亦方亦圓:領導智慧的至高境界是拆除方與圓的界限